环球资讯搜索

共有6个相关内容

BBC专家支招:英格兰的小学要如何选择?

编者按:出国留学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经历。你25岁,35岁,5岁出国肯定是不一样的经历。5岁出国有什么收获呢?会说英语、学习并且了解西方的文化?还是一个思维模式?每个孩子都是种子,花期不尽相同。何时去英国留学,首当其冲应该考虑的就是送孩子出国的目的,当确定目的了,那么,就是选择最适合孩子的学校了。今天,编辑推荐的这篇文章,BBC 教育专家Judith Burns关于英格兰小学的选择。 2018.1.15 —— BBC NEWS  现在是英格兰小学的招生季,那些5岁孩子的家长们要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学校。 来自BBC教育专家Judith Burns结合了以往的经验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补充阅读: 在英国,按照公立学校制度,幼儿园与低年级部往往合并为一所学校(称为小学),英格兰儿童5岁(威尔士儿童4岁)上学进入小学的Reception,相当于中国幼儿园的大班,11岁毕业升入中学。 对于家长来说,现在是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英格兰许多知名的学校申请人数已经达到极限了。英格兰的公立学校,特别是那些成绩优越的学校,经常都因为求过于供而面临家长方面的压力。为了应付这种情况,英格兰的一些地方教育当局开始“抽签入学”的办法,也就是采取住家地址邮编号码来决定入读哪所学校,但是有些申请人数太多的学校将采取抽签方式。希望以此更公平地收生,让家境清贫的学生也有机会上好学校。此外,近年来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使英格兰小学位置严重短缺。 一般情况下,4月中旬的时候,家长们就可以知道他们的申请是否成功,他们的孩子将在哪里上学。而现在是最难熬的时间。 考试成绩:理性看待 每年英国教育部都会公布英国将近16000所小学的排名,很多家长都会把这个排名当做是评判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 但是这个排名真的能真实的体现一个学校的好与坏吗?从这些排名里面,家长又能从里面得到一些什么? 全国校长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ead-Teachers) 秘书长Paul Whiteman表示,让家长不要太依赖学校的排名。 小学作为孩子打基础的阶段,除了学习成绩,个人兴趣的培养、良好习惯和社会责任的养成以及个性全面的发展都是在小学期间。所以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需要观察学校在其他方面的情况,例如课外活动的开展,如音乐、艺术、科学、戏剧等等。有教育界专业人士表示单凭英语和数学两门考试成绩来评价和3个小时的考试来评价学校,不免有点片面。有些小学参加考试的人数可能会不超过30人,这样的出来的数据,也要再考究。 小学应该不要成为家长为孩子升学的工具,而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正确选择适合孩子的小学,别被排名捆绑选择。 英国教育标准局(Ofsted)报告真的有帮助吗? 如果说ISI英国私立学校评估督察机构保证了私立精英教育的质量,那么Ofsted英国教育标准局则是对全英格兰地区教育体系的质量监管和保障。 Ofsted全称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 Children's Services and Skills,主要职责是对英格兰地区的教育体系进行监管和评估,定期向英国国会提交报告并根据监管活动向英国教育部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其监管范围包含公立学校、部分私立学校、儿童服务中心以及教师培训机构等。 一些学校为他们的优秀或者优秀的Ofsted评分而感到骄傲,他们拿着横幅打印出来挂在外面。 英国中小学及大学领导联合会校长联盟(ASCL head teachers' union)Stephen Rollett表示,这个规定应该被取缔。“检查显然很重要,但是他们没有讲清楚全部内容。让我们用更鼓舞人心的东西取代这些横幅。” 和校长沟通 英国全国校长协会(NAHT)总裁兼St John Fisher Catholic 小学校长Anne Lyons建议,最好多去实地看看,参观不同的学校,以了解哪些学校最适合孩子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开放日和学校负责人沟通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  “切身的让孩子感受一下学校的环境,看看它是否为你的孩子提供了教育质量,并且实地看看孩子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 “想想你的孩子的个性和你想要的那种学校。试着了解学校是否正在创造一种适合你孩子的学习环境。” 多听听其他家长的想法 Lyons表示,咨询已经在那里上学的家长们的建议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家长可以告诉你,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方式,以及他们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们融入到新的环境。” “他们觉得在学校欢迎吗? “他们还可以告诉你,他们的孩子在学习和与同学相处方面做得怎样,他们是否有任何问题,以及他们觉得学校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浏览学校网站 学校会在官网上提供最新的Ofsted报告。此外,家长可以从招生手册、学生手册,校服、体育活动或市场等是否存在统一标准以及学校的新闻等方面找到大量其他信息。 作者:Judith Burns 来源:BBC NEWS 编译:Lisa Zhu  

2018年新西兰工作签证条件变化解读

今年不仅仅是澳大利亚移民政策有变化,同样在2018年新西兰工作签证条件也有明显的变化,在7月份新西兰就实施了新的移民政策,新政的实施对技术移民和学生毕业开放工作签证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国内申请新西兰工作签证在全部签证中所占的比例也是非常大的,新西兰工作签证条件到底有了什么变化呢?那么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对2018年新西兰工作签证的政策的几条走向做个分析。 在2018年工作签证政策将大大调整。新西兰优先党和工党都认为目前新西兰的签证体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人才短缺的问题,而且现在的工作签证被很多外国人利用成为了在新西兰打工的钥匙,从而剥夺了许多本该属于新西兰本地人的工作。新政府对工作签证调整从两类签证开始实施:技能工作签证和留学生毕业工签。 1、技能工作签证:在现行政策下,雇主只要象征性的通过登广告证明雇佣不到本地员工就能有海外员工申请到技能工签。 2、留学生工作签证:根据现行政策,所有在新西兰读完书的留学生就算没毕业都可以自动获得1年的开放工作签证。但是这项政策现在被各种外国工作人员和中介机构滥用,这导致许多学生读书来新西兰并不是为了读书,而只是为了得到他们在新西兰的工作签证。新西兰政府为了改变当前情况规定:只有当留学生在完成了本科以上课程后才能获得这种工作签证   除了新西兰工作签证与调整外,其它移民政策也会有小幅变化,小编也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1.配偶团聚移民:配偶类团聚移民不受新西兰移民配额计划影响。签证申请人只要与新西兰居民或公民同居一年以上方可以申请移民。新政府可能会对居住时间和担保人个人背景要求做出调整。 2.父母团聚移民:父母团聚移民目前的处于暂时关闭状态,政府可能会继续暂停这项政策或完全关闭这项政策。父母投资团聚移民,投资金额可能会从100万美元增加到200万。 3.永久居民签证:根据目前的政策,成为新西兰居民后在未来24个月中只要满足居住要求就可以成为永久居民。新西兰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提供永久居民签证的国家,这是新西兰的优势,在保留的同时可能会寻求一些改变。    从以上三条移民政策预测来看,新西兰移民条件也是要求越来越严格的,为了方便大家能顺利的移民出去,一定要做好提前准备了。

黄金年份 房价飞涨 投资泰国风险大吗?

近期,泰国房地产市场受到外界强烈关注。据泰国房地产协会表示,2015年将是泰国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年份。泰国房价多少钱一平呢? “2015年将是过去6年至20年发展周期中最好水平。”据泰国房地产协会会长蓬纳立介绍,泰国经济将出现较好发展,以及东盟经济共同体即将建成的好形势,也让泰国房地产市场需求出现增加。与此同时,曼谷市中心地区土地价格会继续上涨。   泰国优质项目推荐 中投顾问房地产行业研究员殷旭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泰国经济持续发展,居民购买力提升,拉动房产消费增长,泰国地方政府对复苏当地房地产市场也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泰国旅游业较为发达,受到投资者青睐。对于国内投资者而言,投资泰国房产可以拥有永久产权,距离较近,价格相对较低,地段较好的房产未来具备升值潜力和满足度假住房需求。”殷旭飞表示。 房价飞涨 在很多房地产商的眼里,泰国房地产市场是一片极具开发潜能的蓝海。 泰国房地产协会会长蓬那立也指出,因政局恢复稳定,泰国房地产行业今年下半年增长速度将高于预期,预计全年房地产行业的销售水平可与去年持平,销售总额约为3100亿至3200亿泰铢。 在蓬那立眼里,利好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国民经济复苏势头迅猛,曼谷及邻近府治的城市捷运建设加快,多条延长捷运线投入施工。 记者了解到,目前,曼谷及邻近府治的城市捷运建设推动捷运沿线地区的房地产业火爆发展,估计明年新推出公寓单元数量在新增楼盘单元中占比可达50%。除此之外,2015东盟经济共同体(AEC)即将建成带来的好形势与积极影响,让包括泰国在内的东南亚房地产市场需求出现了水涨船高的趋势。 泰国一家房地产中介的工作人员瓦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已经有一些买家开始咨询泰国的买房详情,“大家对价格似乎没有太多的问题,很多问题集中在购买手续和房屋地段上”。 据瓦辛介绍,大部分咨询者都希望在曼谷置业。她透露,不少投资泰国的单个投资者,是为了满足度假需求以及分散资产风险。 不可否认,投资者们对泰国房地产市场的兴趣与过去一年泰国地产本身发展息息相关。 据泰国中华网报道,即便2014年底有3万套公寓房计划投入销售,泰国首都曼谷的公寓仍然供不应求。 泰国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度统计显示,曼谷公寓每平方米价格自2013年底的8.8万泰铢(约合人民币1.7万元)上升至9.4万泰铢,价格上涨7%。而高层建筑(八层以上)公寓平均价格为10.4万泰铢,高于八层以下每平方米6.7万泰铢的公寓价格。 “由于外界对泰国房地产的兴趣,如今曼谷公寓的平均价格基本在每平方米10万泰铢左右。”瓦辛对记者透露,“近一个月以来,好的地段公寓价格也在考虑继续上升。” 投资风险 虽然泰国房地产的利好消息不断,但是业内对泰国房地产投资大多保持了谨慎态度。 “投资泰国的感觉和投资越南很类似,大家都知道,这里房子的价格不是很高昂,最高端的地产也不过才达到中国一线城市普通住宅的水平,上升潜力很大。”福建房地产商人李在化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政治环境并不稳定,而在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中,房地产投资回报是非常有限的,甚至会导致投资项目中途夭折。” 李先生的一位朋友曾经在东南亚国家做房地产生意,最后因为泰国政变的因素,低价将房产亏本转手。因此,他虽然听说泰国房地产发展良好,但依旧保持观望态度。 对此,殷旭飞认为,相比美国等老牌投资国家而言,泰国房产投资尚有待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水平等有待提高。 “而且,投资泰国房地产也要注意地段因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政治风险,泰国内地的反政府游行等时有发生,国内局势存隐忧。”殷旭飞称。 相关调查显示,投资者乐于投资该市场的地区包括曼谷郊区及周边地区,多分布在市区与城郊的交接地带,以及郊区BTS轻轨沿线地段。主要因为曼谷市内地价涨幅较大,且使用BTS轻轨往来市区和城郊之间具有便利和快捷的优点。 与此同时,泰国《世界日报》报道称,泰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建筑工人短缺,可能会导致新开发楼盘项目无法按时交付给客户,又或者会出现争夺建筑工人的现象。 蓬那立也指出,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快速发展中的种种因素有可能造成黄金地段的地皮价格飞涨,进而造成泰国当地房价失控。

租屋取代买房 为何只有德国做得到?

很多人喜欢屯房养老,房子愈多愈有安全感,但近年房价薪资涨幅不同调,买房自住都有困难,遑论买好几栋。其实近年热钱炒房风气盛,许多国家都举德国为例,鼓励租屋,但是要打破房产迷思不是喊口号就行,德国的住房政策其实在战后就开始奠定。 战后重建,政策冲盖房 德国的房屋拥有率是 43%,在已开发国家中排名最低,这是战后德国重建时政策实施的结果。1945 年五月德国投降之际,德国境内有 20% 的房子成瓦砾,225 户房子消失,200 万户毁损,1946 年统计当时西德短缺的房屋数量为 440 万户。 当然房屋只是战后德国亟待重建的项目之一,经济停摆、零融资、货币成壁纸,如果要让德国人有地方住,唯一能使得上力的是政府政策。 德国房屋政策:要使所有人都受益 当时在失业率极高的情况下,还要避免激进份子与共产党趁虚而入。当时德国第一任房屋部长就提到,欧洲共产党选民的数量与住房率成反比,意思是人民有地方住,有工作可以做,共产党势力就难以壮大。就是在这样的政治性担忧下,西德开始设计房屋政策,尽其所能让所有德国人都能受益。 西德在 1949 年成立之后,首次推出房屋法,鼓励建商盖房,但前提是房屋的配件、大小、租金都要适用于最广泛的大众。在政府直接补助、慷慨的税收豁免下,政策奏效。1962 年短缺的房屋数量减少到 65.8 万户。 政策不鼓励买房,抑制炒房风气 但德国大部分的新房都供出租,原因是银行对房屋贷款非常严格,且头期款门槛太高,使得潜在的买家不多,很少德国人可以一次拿出这么多钱。且德国法律限制租金涨幅三年内不得超过 15%,还有,德国不让房屋贷款抵税。 一来一往之下,加上稳定的出租房供给,以及德国房价涨幅非常慢,使得德国房屋租金涨不起来。报导指出,买房动机如果是建立在房租上涨的市场,那么房租停滞即可抑制买房心里。 英国限制过头,公共住宅品质低下 然战后有住房短缺问题的不只德国,英国政府也花了一大笔钱鼓励盖房,但英国房屋拥有率达 66%,比德国高很多,租屋风气并不兴盛。 经济学家认为,德国在私人投资与政府政策之间取的了更好的平衡,像英国政府也补助盖房,但最后只有公部门、地方政府,与非营利开发商符合标准,扼杀了私人企业进入租屋市场的空间。 报导指出,英国对公共住宅建商实行严格的租屋与建筑成本限制,却牺牲了房屋品质,英国人都认为,只要是公部门盖的房子,都变成是穷人住的。反观德国松绑租屋规范的时间比其他国家都早。 软硬兼施,德国住房满意度达 93% 德国公共政策的角色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由市场,与政府严格介入手段之间取得平衡,且德国住房铁律成功避开如蝗虫一样的资金热潮,因为相较其他国家,德国房地产市场对这些投资人而言一点都没有吸引力。 高品质公共住宅、低租金的环境,使德国人对住房政策满意度很高。OECD 调查,超过 93% 的德国居民满意现在的住房状况,房屋拥有率高的国家都不见得有这么高的满意度。

两次房地产泡沫为何有截然不同的结局 | 日本

在1974年和1991年日本房产泡沫分别发生两次破裂。如果对照1974年前后和1991年前后日本房产泡沫的形成与结局,可以发现,第一次房地产泡沫随着日本经济持续增长得到顺利化解,第二次就没那么幸运了,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增速换挡期改革转型取得巨大成功。日本的增速换挡发生在1968-1978年间。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由于严重依赖外部资源、产业结构偏重,日本经济受到较大冲击,相对于欧美国家更加积极地进行调整。当时日本政府从供给侧实施改革,积极推动和引导企业“减量经营”,同时大力疏解产能过剩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改革,日本成长为制造业强国,产业结构顺利升级,经济和股市持续繁荣。 日本在1974年前后和1991年前后发生过两次房地产泡沫,同样的泡沫却是不同的结局。第一次房地产泡沫得到顺利化解,原因在于经济中速增长、城市化空间、适龄购房人口数量维持高位等提供了基本面支撑。第二次就没那么幸运了,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深层原因在于经济长期低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接近尾声、适龄购房人口数量大幅快速下降等,催化剂在于收紧住房金融政策刺破了泡沫。 本世纪初日本“结构改革”也取得一定成效。“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小泉内阁上台后大张旗鼓地开展了“结构改革”,其中供给侧改革措施主要有放松规制和实施民营化改革、减税、金融改革与产业重组相结合、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之后,日本经济增长率比上世纪90年代有一定改善,股市也出现止跌回升。 日本供给侧改革的经验启示。1)改革是唯一出路。应大力疏解产能过剩,淘汰和清理僵尸企业,放松服务业过多的准入限制和管制,培育新增长动力和构筑新增长平台,切实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改革窗口期稍纵即逝,时不我待。改革需要落到实处、扎实推进,拖延改革行动可能会导致今后的问题更加严重。3)增速换挡期,住宅投资告别高增长时代,房地产政策应适应新发展阶段特征,避免寄希望于刺激重归高增长的泡沫风险。4)需求政策定位于配合供给侧改革,避免过度放水刺激。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增速换挡期和本世纪初经历长期结构性萧条后,日本曾两次实施供给侧改革,其经验教训对我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上世纪70年代日本增速换挡期的改革 1.1. 改革的背景:增速换挡 1)日本的增速换挡发生在1968-1978年间。日本1951-1973年间开启经济高速追赶,实现了23年年均9.3%的增长,1973年人均GDP达到11434国际元,相当于美国的68.5%,到达增速换挡的收入阀值。增速换挡后,1974-1991年的18年实现了年均3.7%的增长,属于中速增长阶段。1991年人均GDP达到19355国际元,相当于美国的84.7%,步入前沿国家的低速增长区间。 日本在1969年前后面临经济增速换挡和动力升级的客观要求:一是日本房地产长周期出现在1969年前后。二战后,日本人口出现了一次人口出生潮。自1960年起,日本的出生人口数量进入了第二轮上升周期,自1960年的160.6万逐年上升(除1966年外)至1973年的209.2万,之后出生人口数逐步显著降低。二是日本刘易斯拐点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末。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随着农村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大幅减少,耐用消费品的广泛普及,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 2)石油危机冲击下“滞涨”发生。1973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支援巴勒斯坦人民反抗以色列侵略,决定削减石油供应量并提高石油价格,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危机引起了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滞涨”,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日本也未能例外。当时日本出现了物价高涨、失业率上升、企业倒闭等危机表现,1974年日本经济出现了战后第一次负增长。 3)能耗和环境污染严重,国民不满情绪高涨。日本的高速增长期是依靠大量能源投入和粗放经营实现的。快速的工业化造成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从1955年到1964年,日本的能源消耗量增长了约3倍,主要能源也从煤炭转变为石油。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前,日本的原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99.7%的惊人程度。日本的水源和空气也都受到严重污染,上世纪50-60年代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四大环境公害,即镉污染所致的骨痛病、甲基汞污染所致的熊本水俣病、新泻水俣病、四日市大气污染所致的哮喘病,对日本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损害,国民不满情绪愈演愈烈,抗议示威事件层出不穷。到上世纪70年代,以四大公害诉讼均以居民原告方胜诉为标志,日本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增长模式已失尽人心,到了不得不改变的地步。 4)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战后的日本和当时的中国类似,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中,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一直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之一。上世纪60年代末日本迎来刘易斯拐点后,劳动力从过剩转向短缺。在刘易斯拐点到来和同时期日本政府“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双重影响下,日本的劳动力成本即工人工资开始快速上升。1961-1970年,日本工人的工资指数增长了近1.7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增长得最多的。 1.2. 主要改革措施:降低成本、鼓励创新 针对以上问题,日本政府综合运用法律、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措施,侧重从供给侧入手实施改革,主要改革措施如下。 1)“减量经营”,降低能耗、利息、劳动力成本。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的国内经济危机引发一些日本企业自发开展经营调整,这种调整被称为“减量经营”,其核心主要有三条:节约能源消耗、降低利息负担和降低劳动力成本。日本政府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和引导“减量经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使得“减量经营”成为石油危机后的流行词汇。“减量经营”的实施非常成功,成为日本制造业战后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高附加值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转折点。 节约能源消耗。以石油危机为契机的能源价格上涨,对日本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造成了沉重打击,以石油化工、钢铁等为代表的高能耗行业的竞争力大大降低。日本政府通过行政指导及各种限制措施,引导经营效益差的企业关停并转,显著削减了这些行业的生产能力。1975年,日本增加生产能力的设备投资在全部设备投资中比重比70年代初降低了约50%。同时,鼓励企业进行内部技术改造和生产设备更新,有效节约能源。许多高能耗行业积极采取节能技术,如钢铁业大量采用高炉炉压发电设备,石油化工业采用加热炉的废气、余热回收技术,水泥业引进悬浮预热器技术等。 降低利息负担。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著名的《日经商务》杂志指出,在石油危机后的恶劣环境下,日本企业必须努力压低原材料费用、财务费用等各项成本才能生存下去。当时日本企业自有资本比率不高,利息负担较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通过实施“减量经营”,日本企业的自有资本比率大幅提高,从企业借款占营业额的比率看,1978年比1965-1973年平均减少6.6个百分点;从制造业自有资本比率看,1985年比1975年提高7.7个百分点。再加上同期日本利率水平不断降低,企业利息负担得到有效减轻。 降低劳动力成本。刘易斯拐点到来后的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成为石油危机冲击下日本企业不能承受之重。当时有研究表明,如果主要制造业企业在一年内不削减6~14万雇佣人数以降低成本,就无法维持收益。企业通过解雇临时工、控制正式员工的录用、女性员工离职后不再补充新人乃至减少主干劳动力等多种方式调整雇佣人数,降低人工成本。据日本产业劳动调查所统计,1975年以后的四年中,包括松下电器、三菱重工、东芝等在内的多家企业减员达21万人。此外,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日本政府还积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 2)政府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大力疏解产能过剩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大力疏解产能过剩。经过两次石油危机打击,日本衰退产业和过剩产能增加。197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特定萧条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简称“特安法”)和《特定萧条产业离职者临时措施法》等四部法律,进入“特安法”时代,主动对衰退产业和过剩产能进行调整和疏解。“特安法”认定平电炉、炼铝、合成纤维、造船、化肥等14种产业为结构萧条产业,当时这些产业的企业开工率只有60%~70%。针对上述结构萧条产业的调整和疏解方法包括:(1)采取政府收购来报废设备的方式,即由政府与产业界合作预测未来供求,对“过剩部分”由政府出资收购报废;(2)设立特定萧条产业信用基金,对那些按计划淘汰落后设备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帮助萧条行业安置工人和转产;(3)允许因供求明显失调、价格降到平均生产费用的特定商品的生产者缔结有关限制产量、维持合理价格的垄断组织。“特安法”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1978年和1979年日本工业连续两年高涨。 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在对衰退产业和过剩产能进行调整和疏解的同时,日本政府有效利用产业政策,鼓励和培育新兴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197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特定机械信息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提出要发展电子计算机、高精度装备和知识产业,投入了大笔政府专项资金对尖端技术的开发提供补贴和资金,并对以上产业实施税收和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人们已将这个项目视为日本70年代后期推出的产业技术政策的成功典范,它为奠定日本电子产业的基础及扩展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变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服务业的重要性增强,1973-1985年服务业年均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增速0.2个百分点,从1970年到198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提高了8.9个百分点。 2、日本的1974和1991年两次房地产泡沫:同样的泡沫,不同的结局 2.1. 两次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日本在1974年前后和1991年前后发生过两次房地产泡沫,但这两次的影响差别很大。 第一次房地产泡沫于1974年前后形成。1955-1974年为日本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期,20年涨44倍。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20年,期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上涨31倍,六大主要城市上涨44倍(年均增速22.2%)。其背景是日本经济快速追赶期,GDP和人口快速增长。 第二次房地产泡沫(亦即“泡沫经济”)于1991年前后形成。1986-1991年为日本“泡沫经济”的最后疯狂期,房地产价格涨1.7倍。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6年,期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上涨73%,六大主要城市上涨169%(年均增速18.4%),其中1987-1990年间年均增速高达24.6%,超过1955-1974年快速上涨期的平均增速。最后疯狂期大城市涨幅明显大于中小城市,而此前差异不大。1955-1985年间,所有城市土地价格涨幅55倍,六大主要城市上涨78倍,从1955年算起,差异约为43%。但1986-1991年间,所有城市土地价格涨幅51%,而六大主要城市上涨169%。1991年后,日本房地产价格进入漫长的下跌之旅。 1974年和1991年分别对应日本房价的两个拐点,从绝对值来看,1991年是拐点。但这两个时期泡沫幅度对比,需要考虑通胀和收入增长情况。1975-1991年间,日本所有城市名义房价上涨了167%,六大主要城市房价上涨407%。同期,日本人均名义GDP从4281美元,上升至28541美元,增幅为607%。以日元计价的人均GDP增幅为315%(期间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可见,1975-1991年间,以日元计价的日本房价涨幅(167%)低于日本人均名义GDP的涨幅(315%),但六大主要城市房价涨幅(407%)大于名义收入涨幅(315%)。即日本整体房价泡沫,1974年大于1991年,但六大主要城市房价泡沫,1991年大于1974年。 第二次房地产泡沫(“泡沫经济”)发生的背景是日本进入第二轮经济增速换挡期,广场协议签订,日元升值、货币政策宽松。1985年9月,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为应对日元升值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日本政府采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1986年1月-1989年5月日本央行连续五次降息至2.5%,货币供应量连续四年超过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实施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1980-1990年间京都府、东京都和大阪府地价涨幅均在4倍以上,最高峰时日本土地价值约为当时美国的4倍多[ 参见巴曙松着《房地产大周期的金融视角》,P57.]。但1990年3月大藏省启动了对房地产金融实施总量控制政策之后,房地产价格从1991年开始转为直线下滑,之后再也没有回升过。 2.2. 两次房地产泡沫的不同结局 如果对照日本1974年前后和1991年前后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结局,可以发现,第一次房地产泡沫随着日本经济持续增长得到顺利化解,第二次就没那么幸运了,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1974年前后的第一次调整幅度小、恢复力强,原因在于经济中速增长、城市化空间、适龄购房人口数量维持高位等提供了基本面支撑。1974-1985年日本虽然告别了高速增长,但仍实现了年均3.5%左右的中速增长。1970年日本城市化率72%,还有一定空间。1974年20-50岁适龄购房人口数量接近峰值后,并没有转而向下,在1974-1991 年间维持在高水平。 1991年前后的第二次调整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深层原因在于经济长期低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接近尾声、适龄购房人口数量大幅快速下降等。1991年以后日本经济年均仅1%左右的增长,老龄化严重,人口抚养比大幅上升。1990年日本城市化率已经高达77.4%。1991年以后,20-50岁适龄购房人口数量大幅快速下降。催化剂在于收紧住房金融政策刺破了泡沫。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与日本央行的下调利率有密切关系:1986至1987年度,日本银行连续5次降息,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日本央行维持低息政策长达两年之久。低息政策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空前繁荣,反映在土地价格的迅速上涨上。与美国相同,央行随后的加息刺破了日本房地产泡沫:1989年5月31日,日本央行加息0.75个百分点,此后的15个月内,日本央行再度4次加息,将贴现率提高到6%,连续加息对日本房地产市场造成了巨大打击,东京圈城市土地价格开始了长达15年的持续下跌。 3、本世纪初日本的“结构改革” 3.1. 改革的背景 1)“泡沫经济”破裂后经济长期萧条。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繁荣,政府长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资金涌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最终出现了泡沫。以1991年为界,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迅速下跌,“泡沫经济”破灭了。整个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平成不景气”或“失去的十年”的长期萧条中。这一时期,企业投资不振、居民消费低迷,需求减少导致物价持续下跌和企业销售收益减少,经济深陷泥潭。1992-1996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下降到0.6%,虽然1995-1996年一度出现复苏迹象,但1998-1999年由于受到消费税上调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再次转为负增长。 2)不良债权高企引发金融危机。“泡沫经济”时期,日本银行业向中小企业和房地产业发放了巨额贷款,“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银行业不良债权大幅飙升。据日本大藏省1998年1月12日公布的数字,日本全国146家银行自查的不良债权已经达到76.708亿日元,约占总贷款金额的12%。在不良债权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部分银行已经无法达到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1997年底,日本四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和具有悠久历史的北海道拓殖银行相继破产,给金融市场造成极大震动。幸存银行为防范风险纷纷“惜贷”,由此导致的“贷款难”更加加剧了实体经济的困难。 3)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1970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7.06%,超过联合国定义的老龄化社会7%的标准线,这标志着日本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这一问题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日本人口老龄化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1990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2.1%,200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17.4%。人口老龄化给日本的经济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如劳动力供给不足、社会抚养负担不断加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等等。 3.2. 主要改革措施 针对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日本政府在“改革优先”路线和“景气优先”路线之间摇摆不定,争论十分激烈。“景气优先”路线主要看重短期政策效果,主张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改革优先”路线则认为日本长期的经济衰退并非周期性的衰退,而是结构性或制度性的衰退,依靠宽松需求政策刺激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进行改革才能扭转局面。从桥本龙太郎内阁到森喜朗内阁,日本政府在推进改革上均有心无力,导致改革时机一再延误。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凭藉“无改革、无增长”竞选主张挟高支持率上台,顶住了“景气优先”路线主张者的压力,大张旗鼓地实施了“结构改革”。其中涉及供给侧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1)放松规制,实施民营化改革。小泉内阁一直强调要将日本建设成为一个“小政府、大经济”的国家,对政府所属的各类经营性机构实施民营化改革。小泉内阁在“结构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今后的经济财政运作以及经济社会的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中提出了民营化、规制改革计划,即在“民间能做的事情,由民间去做”的原则下,对经济各个领域尤其是公共干预较多、限制较严的领域放松规制,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具体改革举措有:特殊法人改革或民营化;削减对特殊法人的补助金等;推动邮政业实现民营化;对公共金融功能进行彻底的改革;在医疗、护理、福祉、教育等领域也引入竞争机制。其中邮政民营化改革在日本具有典型意义,改革前日本邮政业由政府经营,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改革的目的在于放宽市场准入,引入新的竞争者,从而带动邮政业的高效经营。2005年10月,日本参议院表决通过邮政民营法案,小泉内阁的邮政民营化改革获得成功。 2)降低税率,激活经济社会活力。自从供给学派经济学提出减税主张后,减税已被认为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小泉内阁的“结构改革”中也包含减税内容。《今后的经济财政运作以及经济社会的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中指出,税收政策应该真正成为有利于经济目标实现的手段,今后应向着扩大税基、降低税率的方向努力。2003年1月,小泉内阁通过2003年度税制改革大纲,实施减税计划,主要内容包括降低法人税实际税率、对研究开发和IT投资实施减税、降低继承税与赠与税税率等方面。按照日本政府估算,2003年度最终将实现总规模1.5383万亿日元的减税,其中主要包括法人减税1.304万亿日元,继承税和赠与税减税0.103万亿日元,金融证券谁减税0.096万亿日元,土地税减税0.21万亿日元等。 3)推出“金融再生计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泡沫经济”破灭后,不良债权一直是困扰日本银行业、企业界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不良债权的来源是实体经济,企业亏损或倒闭的数量增多,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端就是不良债权增加,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针对这一问题,小泉内阁采取了双管齐下的配套改革,即金融改革与产业重组相结合,在解决银行不良债权问题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2002年,小泉内阁推出“金融再生计划”,具体改革举措包括:通过扩充中小企业贷款机构、设立新的公共资金制度等方式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手段;通过专业机构(如“整理回收机构”,英文简称RCC)减免中小企业债务,盘活不良债权,促进产业重组和企业复兴;提高银行不良债权拨备,强化资本充足率约束作用,对银行制定明确的不良率削减目标并严格检查,切实降低银行不良债权比率。 4)推进养老保险改革,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由于日本人口持续老化,日本养老保险出现了参保者不断减少、领取者逐渐增加的困境。2003年度小泉内阁“经济财政谘询会议”制定了《经济财政运营与结构改革基本方针2003》,提出构筑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年轻人对将来充满信心、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社会。2004年,通过《养老金制度改革相关法案》,主要内容是在未来十余年内逐年上调保险费,目的是为了消除年轻人对养老金制度的不信任感,通过更好地把握养老金给付水平和现职人员负担的平衡,建立起可持续性更强的养老金制度。此外,针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2004年通过的《老年劳动法修正案》提出未来十年分阶段强制性地提高退休年龄。 4、日本两次供给侧改革的成效与缺憾 4.1. 上世纪70年代改革成效 总体看,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供给侧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 1)日本成长为制造业强国。“减量经营”使日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帮助日本逐渐确立了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地位。日本制造业在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到上世纪80年代初时,日本已成为主要经济体中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日本汽车由于低能耗和高性能而受到普遍欢迎,1980年以后日本汽车产量超越美国而居世界第一位,并大量出口到以美国为首的海外市场中。 2)产业结构顺利完成优化升级。从上世纪7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电子、汽车等产业取代了原来的钢铁、石化等产业,成为引领日本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日本产业结构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逐渐转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3)经济“稳定增长”。通过这次改革日本不但成功经受了两次石油危机的考验,而且顺利完成了从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的增速换挡,1975-1985年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保持在4%左右,日本政府称其为“稳定增长”,该时期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日本的经济增长仍然是最快的。 日本增速换挡期供给侧改革前后资本市场表现:危机倒逼,经济和股市深蹲起跳。 以实施供给侧改革为界,日本增速换挡期的资本市场表现可以概括为:1973年石油危机之前,供给侧改革尚未实施,日本处于增速换挡期的上半场,拒绝减速,刺激加杠杆,M2增速高达20%-30%,无风险利率高达10%以上,股市房市出现明显泡沫后深跌;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供给侧改革扎实推进,日本进入增速换挡期的下半场,采取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进行产业结构合理化,无风险利率大幅下降,转型成功后股市走牛。 1)日本在1973年石油危机前:拒绝减速,刺激加杠杆,无风险利率高达10%以上,股市出现泡沫后深跌。虽然日本在1969年前后面临经济减速的要求,但是日本在1969-1972年间并没有认识到增速换挡的规律性和必然性,采取了刺激政策应对,大搞列岛改造,试图把全日本各岛都搞成三大都市圈一样发达(类似中国前几年中西部造城运动)。日本在1969-1972年大幅投放货币,M2增速高达20%-30%,无风险利率高达10%以上。受刺激政策影响,日本通胀高企,股市房市出现明显泡沫。 2)日本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实施供给侧改革,辅以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无风险利率大降,增速换挡成功后股市走牛。以1973年为转折点,日本开始扎实推进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在调整产能、压缩成本、节约能源、技术创新等方面以压力,同时从刺激政策转向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物价、工资和资产价格上涨,挤出边际上无效产能和无效资金需求。在1973.3-1974.10期间,日经指数跌去了40%。自1974.10开始,日本股指在触底后反弹并走牛。1974-1981年增速换挡成功后股市走出大牛市,日经指数进入慢牛、长牛。 4.2. 本世纪初“结构改革”成效 经济缓慢增长,股市止跌回升。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长期萧条之后,小泉内阁的“结构改革”获得了日本民众的巨大支持,小泉内阁成为90年代以来日本少有的长期政权,小泉本人也成为离任后日本民众最怀念的首相之一。通过改革,日本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不良债权问题基本得到消除。从2002年2月至2008年2月,日本经济实现了长达73个月的景气复苏,为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这次景气的实际增长率虽然不高,平均增长率只有不足2%,增速最高的2004年也只有2.4%,但与上世纪90年代年均1%的增长率相比则有明显改善。由于经济景气有所回升,日本多年来一直疲软的股市也出现了止跌回升的局面。从2003年4月到2007年6月,东京日经225指数从不足8000点涨到18000点以上,达到了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4.3. 两次改革的缺憾 1)市场化改革仍然有待深入。战后日本长期实行主银行制度、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行政指导等一系列以长期关系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日本有论者认为,这一系列制度尽管在日本追赶欧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日本成为发达经济体,这些制度已经逐渐落伍,日本应及时转型为市场经济型的、政府较少介入的经济体系,而事实上日本至今还残留着限制过多和创新不足等追赶欧美过程中的负面遗产。 2)人口老龄化问题改革进展不足。人口老龄化被广泛认为是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小泉内阁的“结构改革”主要关注于邮政民营化等议题,对国民普遍关心的少子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关注度不高,改革措施非常有限,人口老龄化问题迟迟不能解决,为此小泉内阁也遭到了日本舆论的不少批评。   来源:作者/国泰君安宏观任泽平、解运亮 责任编辑:Shelly Du  

在新西兰到底建新房划算 还是买现房划算?

很多人发现现在到处都是新开发区房产广告,奥克兰的新建房速度正在回到1970年代高峰时期。问题是,在目前房地产价格总体走软的市场下,买家自建新房好,还是购买现成房子好? 正面观点: 一个基础的支持观点是:现在贷款相对划算,新建房较容易拿到贷款。那个限制低首付买家比例的限贷政策(loan-to-value restrictions),不限制新建房。 另外,新房的维护成本低,不容易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当你住进新房时,所有一切都是新的,从厨房电器到墙面油漆,标准也是最新的,比如双层窗,地热,如果你要改造一个旧房加入这些新标准,难度会大很多。 另外,新房建造时,买家按自己需求设计的可能性大很多,你想怎么装修,设计上要什么,新建房更容易办得到。 而且,你可以避免那些新西兰旧房存在的历史问题:比如80年代前的老房子通常隔热不理想。 根据新西兰商业、革新和就业部的信息,新建房不管大小,都根据建筑法(Building Act)享有质保期,质保期最长为10年,根据项目是一方负责还是分包商分别负责而有所区别。当然,许多建筑公司也有自己的担保条款。 反面观点 最大的问题是地段,你的新房能在什么地方建造。 大家知道建地是短缺的——如果离市区比较近的,已经造满了,剩余的少数也非常贵。 所以你购买新房,很大可能要买在较远地区。新开的大片建地通常都有这个特点:远。 因此从方便程度看,买新房后的每天上班、接送孩子上学,可能会比较麻烦。 另外就是工程的风险:你签合约的这家公司能否按时交房?建房过程中会不会告诉你预算不够了? 如果你买现成的房子,这种情况是不会有的。 但如果建新房,怎么着都是一个builder说了算的问题。 从CoreLogic的数据看,比较建地的平均销售价格和新房的建设成本,发现只有奥克兰和惠灵顿建新房的价格低于该地区的房屋平均售价。 奥克兰建新房平均107.8万,平均房价108.9万,惠灵顿建新房76.8万,平均房价90.4万。 在基督城,平均建房成本71.3万,当地房屋均价59.1万。 另外,新的建筑标准也需要时间来考验,比如90年代的漏水房,当时买那批新房的人很多都后悔了。 业内人士认为,建新房在房价快速上涨的时期,是比较划算的。这在近期的惠灵顿市场得到验证,老区上涨了,新房的吸引力也增加了。 当然,还是地的问题,在惠灵顿,买新房也一样会离市区远。   本文系居外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居外网官方网站 或 微信号(juwaiwechat), 获取全球90+个国家百万房源信息,以及专业的房产投资分析。   参考来源:新西兰微财经 排版:KYRA WANG

其他买家也看了

居外网在售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公寓总占地76平方米约人民币4,430,880

安大略省的公寓

安大略省, 密西沙加 约¥ 451
居外网在售英国3卧2卫曾经整修过的独栋别墅总占地89平方米约人民币6,961,903

3卧2卫曾经整修过的独栋别墅

英格兰, 伦敦 3卧2卫 约¥ 709
居外网在售加拿大6卧11卫的公寓总占地199998平方米约人民币42,390,990

6卧11卫的公寓

安大略省, Whitchurch-Stouffville 6卧11卫 约¥ 4,219
居外网在售澳大利亚6卧4卫的独栋别墅总占地720平方米约人民币14,838,705

6卧4卫的独栋别墅

新南威尔士州, 悉尼 6卧4卫 约¥ 1,525
居外网在售加拿大4卧3卫特别设计建筑的独栋别墅总占地378平方米约人民币7,558,838

4卧3卫特别设计建筑的独栋别墅

安大略省, 滑铁卢 4卧3卫 约¥ 758
居外网在售美国8卧10卫最近整修过的独栋别墅总占地28692平方米约人民币86,222,640

8卧10卫最近整修过的独栋别墅

加州, 拉斐特 8卧10卫 约¥ 8,596
居外网在售澳大利亚墨尔本总占地500平方米的商业用地

总占地500平方米的商业用地

维多利亚州, 墨尔本 - 请向代理询价 -
居外网在售澳大利亚6卧4卫新房的独栋别墅总占地4038平方米约人民币7,697,745

6卧4卫新房的独栋别墅

新南威尔士州, Gresford 6卧4卫 约¥ 799
居外网在售澳大利亚8卧6卫的公寓总占地5772平方米约人民币15,490,800

8卧6卫的公寓

昆士兰, Chapel Hill 8卧6卫 - 请向代理询价 -
居外网在售美国3卧2卫历史建筑改造的独栋别墅总占地161939平方米约人民币30,047,660

3卧2卫历史建筑改造的独栋别墅

加州, 贝克斯菲尔德 3卧2卫 约¥ 2,998
居外网在售新加坡3卧2卫新开发的公寓总占地25083平方米约人民币15,416,302

3卧2卫新开发的公寓

东南省, 新加坡 3卧2卫 约¥ 1,556
居外网在售美国11卧10卫最近整修过的独栋别墅总占地1301平方米约人民币38,702,543

11卧10卫最近整修过的独栋别墅

佛罗里达州, 萨拉索塔 11卧10卫 约¥ 3,892
居外网在售希腊3卧2卫局部整修过的独栋别墅约人民币2,501,632

3卧2卫局部整修过的独栋别墅

马其顿和色雷斯, 克桑西州 3卧2卫 约¥ 252
居外网在售阿联酋新开发的新建房产约人民币2,258,568

新开发的新建房产

迪拜, Business Bay 约¥ 230
居外网在售匈牙利Pápa总占地88059平方米的工厂

总占地88059平方米的工厂

维斯普雷姆, Pápa 约¥ 5,115
居外网在售泰国3卧3卫新开发的独栋别墅总占地750平方米约人民币2,454,358

3卧3卫新开发的独栋别墅

班武里府, 华欣 3卧3卫 约¥ 246
居外网在售澳大利亚迈尔斯总占地1277平方米的办公室

总占地1277平方米的办公室

昆士兰, 迈尔斯 约¥ 644
居外网在售美国5卧3卫的独栋别墅总占地597平方米约人民币10,493,650

5卧3卫的独栋别墅

马萨诸塞州, 美德福德 5卧3卫 约¥ 1,047
居外网在售泰国弗拉沙木特撤迪总占地1280平方米的工厂

总占地1280平方米的工厂

北榄府, 弗拉沙木特撤迪 约¥ 1,193
居外网在售美国North Wilkesboro总占地161837平方米的农业用地

总占地161837平方米的农业用地

北卡罗莱纳州, North Wilkesboro 约¥ 867
居外网在售澳大利亚4卧4卫特别设计建筑的公寓总占地719平方米约人民币84,733,340

4卧4卫特别设计建筑的公寓

澳大利亚首都领地 4卧4卫 约¥ 8,620
居外网在售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公寓约人民币3,800,370

安大略省的公寓

安大略省, 多伦多 约¥ 371
居外网在售美国5卧6卫曾经整修过的独栋别墅总占地1906平方米约人民币17,339,082

5卧6卫曾经整修过的独栋别墅

加州, 奇诺岗 5卧6卫 约¥ 1,730
居外网在售希腊2卧1卫的公寓总占地69平方米约人民币1,917,225

2卧1卫的公寓

Attica region, Athens 2卧1卫 约¥ 197
居外网在售澳大利亚墨尔本维多利亚州的商业转让

维多利亚州的商业转让

维多利亚州, 墨尔本 - 请向代理询价 -
居外网在售马来西亚总占地30351平方米的工厂

总占地30351平方米的工厂

森美兰, Senawang 10卫 约¥ 6,550
居外网在售美国3卧3卫的独栋别墅总占地95平方米约人民币34,744,320

3卧3卫的独栋别墅

加州, 拉古纳海滩 3卧3卫 约¥ 3,467
居外网在售泰国3卧1卫的独栋别墅总占地4950平方米约人民币7,217,900

3卧1卫的独栋别墅

南府, 斯安克朗 3卧1卫 约¥ 722
居外网在售英国皇家唐桥井市总占地220000平方米的住宅用地

总占地220000平方米的住宅用地

英格兰, 皇家唐桥井市 约¥ 7,319
居外网在售柬埔寨新开发的新建房产约人民币1,012,354

新开发的新建房产

Phnom Penh 约¥ 101
居外网在售泰国5卧8卫新房的独栋别墅总占地1796平方米约人民币83,705,500

5卧8卫新房的独栋别墅

春武里府, 挽腊茫郡 5卧8卫 约¥ 8,254
居外网在售澳大利亚总占地140平方米的零售

总占地140平方米的零售

维多利亚州, Somerville 约¥ 508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