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资讯搜索

共有3个相关内容

加拿大出租物业的FAQ解答 了解你的房客和税法 | 加拿大

第三部分:投资出租物业(上篇)上一篇,本人介绍了六处个人觉得值得一看的加拿大度假房热门区域。购买度假房的目的以个人,家庭享受为主,同时考虑保值。升值潜力,租金收入额是其次。投资出租物业者,主要看中: 保值,增值潜力,资产回报率(ROI)及储蓄功能。先向大家介绍的是投资加拿大出租物业前需要了解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判断是否做好了投资加拿大出租物业的准备──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1. 在加拿大谁爱投资出租物业?由于本人的工作性质,接触了不少加拿大本地的出租物业业主。稍稍留心观察了下,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共同点:第一,不少房产代理手头拥有多处物业,一些是出租物业,拥有时间或长或短,取决于当地房市。点评:天天和房市打交道,有独特的工作优势,升值潜力大,价格合适的房子,马上入手,先出租,等市场好的时候,略翻新,装修后转手。缺点:通常现金流比较紧,房屋贷款或个人信用贷款通常用到上限,属于高风险的投资者。如果你喜欢研究房产,对市场有敏锐嗅觉,资本雄厚,有高风险承受力可以考虑。第二,不少投资习惯保守的客人喜欢投资出租物业并长期持有。点评:通常这样的投资家庭有较好的储蓄习惯,现金流健康,对其它理财产品不熟悉,不放心,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属于谨慎的投资者。这条符合了很多华人钟情于投资出租物业的原因。第三,从事装修行业,房屋维修行业的客人喜欢购买损坏或需要更新改造的物业,翻新后或出租或马上转手同样取决于当地房市。点评:都知道加拿大人工贵了,自己有一双巧手,收入一套各条件都不错,只是没有好好维护的物业,装修更新一番,大变样,市场好时出手,不好时也可以租出较好的价格。发现越来越多的华人加入了这一行列,很多华人把自己的地下室当作实验室。如果你觉得自己手巧,有兴趣和资本,不妨一试。2. 是否应该投资加拿大出租物业?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想武断的回答,应该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决定:比如风险承受力,现金流,投资目的等众多方面。个人觉得,投资也是一种习惯,要改变个人的习惯通常很难,原因主要有:1) 对自己的风险能力没有真确评估;市场好时,个个都是高风险;市场不好时,人人都是保守派,历史证明,通常人们应该反道为之。2)对一些投资产品不熟悉,不了解;只投资自己熟悉的行业,殊不知,北方电信 Nortel、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 的很多员工就是惨烈的实例。3)盲目跟风,对自己不熟悉的投资产品所在周期没调查,高价套牢。远有美国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2000年的房地产泡沫,现有中国大妈抄黄金,可以安慰她们的就是,黄金是很好的一种抗通货投资,有耐心总会解套的,也许100年。4)过于自信,风险过高。记得刚入行,做的是股市交易,老前辈就教育输得最惨的就是上手做的很顺的,此预言在2008年实现了,有同行因此欠债被辞退。投资最关键的就是要能分散投资(diversify),大家懂得鸡蛋不要都放一个篮子里的原理,应该根据你的资产情况,风险能力,循序有进的学习各种理财产品的知识,逐步养成适宜你和你家庭的投资组合,并根据各市场周期,信息做出相应调整,这是理财师存在的原因,也是我写这些博文的目的。现实生活中,喜欢投资出租物业的客人,往往有了第一套后,会寻找更值得投资的第二套,第三套。但是也有客人,拥有出租物业一年不到,就像甩烫手山芋一样要卖了自己的出租物业。为什么呢?通常这些客人投资前对加拿大房屋出租没有足够的了解比如:税务、租客的选择、资金流、风险和投资目标不明确。3. 在加拿大租房有什么程序?在加拿大租过房子的朋友都知道一般房东会要求做背景调查(Reference check),当然是要经过你本人签字同意。个人小房东做背景调查一般是询问你的前房东,你有没有拖欠租金或者滥用设施的历史。因为背景调查的信息是由房客自己提供的,所以可信度并不是很高。如果是第一次租房的客人比如新移民或者学生,通常房东会需要其朋友、亲戚、雇主做证明人(Reference)。大的租房管理公司,做背景调查会查你的信用记录,经常欠信用卡,电费,手机费的租客风险自然高,所以可能被拒绝,使用信用记录的背景调查可信度较高。根据《住宅租赁法案》和BC省《人权法案》(Human Rights Code),房东不能因以下原因而拒租:租客的收入来源(如正接受救济金或失业保险)、性别、性向、年龄、宗教、种族、肤色、婚姻及家庭状况,也不能因为租客有精神或身体残疾、怀孕或者有子女而拒租。通过背景调查后,房东一般会要求押一个月的租金做为押金。如果房客没有违背出租合同并且没有滥用设施,物业属于正常损耗,房东要退回押金,通常会扣除清洁费。加拿大的房子通常都铺有地毯,按照规定,每次老租客搬走后需要专业清洗地毯,费用通常1百到3百左右。房客如果要搬走,惯例需要提前一个月通知房东,房东要解除合同亦然,大多数租房合同会要求租客住满一年,当然这条是可以互相协商的。另外,房东如果合同期内涨租金,需要提前3个月书面通知,租金的涨幅顶线是由省政府决定的,比如2012年大多伦多地区为3.1%,大温哥华地区为4.3%。如果客人非正常使用损坏了物业,房东可以要求客人自己修理或者请专人修理,如果客人不原意,房东可以请专人修理后,费用从押金中扣除。如果物业破坏较严重,租客的租金不够补偿又赖皮的话,就比较麻烦了。很多小房东遇到这样的情况往往是自认倒霉。大的租房管理公司,会通过讨债公司(Collection Company), 追踪讨要余款,或在该租客的信用记录里留档。最为头痛的是住霸王房的房客(不付租金,赖着不走的房客),他们可能会连锁都换了,房东可以请律师,费用较高,通常是加币$200-300/小时。想要驱逐租客,需要先申请法院的命令,向法院提供确凿的证据。比如:不付房租,骚扰其他租户,或者有非法的行为(比如:自行换锁)。有了确凿的证据,法院才可能会裁决租户到x日之前付清房租搬出去。最坏的情况是,房客连法院的命令都无所谓还是不搬,那么就得需要寻求持有“民事强制执行证书”的法警帮忙来赶走你的租客了。如果法院立案,这些信息会被记载在房客的个人信用记录里。我的Tips:1) 要想成为快乐的房东,房客是关键,房东需做好背景调查,利用面谈机会了解房客。大部分的加拿大租客还是不错的。宁可等到合适的租客,不要急于收租金,引狼入室。现实中很多房东,如满意现在的房客,通常都不会涨价,尽管地税和管理费每年都在上涨。因为担心找新租客的麻烦和风险以及房屋空置的成本。2) 如果遇到纠纷,要冷静,可以先咨询当地的住房租赁协会。不要贸然行动,从有利的法律位置变为不利的被动处境。3) 在埃尔伯塔省有住宅租赁争议解决服务(RTDRS),RTDRS与法院的权力和权限完全相同,也有听证会但不必在法庭中举行。 RTDRS的申请费比省法院便宜。由于加拿大没有全国范围的住宅租赁监督服务,加上各省的相关法律和相关机构不同。据我所知,新斯科舍省、魁北克省、安大略省、马尼托巴省、萨斯喀彻温省和卑斯省都可以找到类似的组织和服务。4) 确保使用书面租赁协议,而不是口头合同。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早采取行动,将危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如果纠纷升级,业主担心自己的安全时,必须立即与警方联络。4. 出租物业需要了解什么相关的税法?投资出租物业前,需要了解一些税法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本人作为理财师,只是点到而止,加拿大税法复杂,各省有各自特色,经常修改,具体个案的操作需请教当地专业税务律师或者专业报税财务师。第一,了解报税时可抵扣及不能抵扣房租的项目,保留可抵扣项目的相关所有凭证6年以上。在加拿大租金收入属于需报税收入,可抵扣房租收入的支出项目有:广告费、房屋保险费、贷款的利息部分、维护费、公寓管理费(Condo Fee) 、办公费、法律,会计及其他专业咨询费、地税、差旅费、水电费、剪草费、租约取消费、管理费、工资及福利支出、车辆费等。不可抵扣房租收入的支出项目有:土地转让费、贷款的本金部分、及罚金等。注意:房东本人的劳务费比如修理房屋是不能抵扣房租收入的。第二,每当改变房产的用途时,税法上视同该房产按市价出售后立即购回作新用途使用。当从主要自住房(Principal Residence) 变为出租房屋时,得失无需申报。但当从出租房屋改为主要自住房时,增值部分(Capital Gain) 的百分之五十要记入应纳税所得,资本损失部分可冲抵当年、往年、或来年资本收益。不过,当从主要自住房(Principal Residence)变为出租用房时你可选择用途视同不变,但须满足以下条件:申报出租所得未曾抵扣房屋折旧。当从出租用房改为自住房时(Principal Residence )也可选择延后到实际变卖时申报其资本增值,条件是该房屋从未抵扣过折旧。第三,如果决定使用CCA(Capital Cost Allowance)计算房子折旧时,可以根据自己当年的收入情况选择,但不能造成亏损。我的Tips:土地属于非贬值品(non-depreciable property)是不能使用CCA折旧的。CCA系统有44组类别的可折旧资产,每一组资产有最高的折旧比率报税人每年可以使用。建议使用折旧前咨询当地 CRA(Canada Revenue Agence )专业税务律师或者专业报税财务师出租物业具有较好的保值,抵消通货压力的能力,如果仔细研究当地市场,选对区域及入市时间,升值潜力也不可小觑。有些投资者看中的是其较稳定的现金流或用于家庭储蓄的一种方式。有兴趣的朋友请继续关注我的“投资出租物业下篇”吧!下篇的重点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投资出租物业方式,目的及相应的投资攻略。 理财师Liya CHEN专栏全集如需咨询或有疑问,欢迎随时发邮件至:editorial@juwai.com,我们会尽快为您解答!本文系居外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日本房产是怎样定价的? | 海外

当然,卖家的话都想卖个高价,而相反的,买家也是想用便宜的价位购买房产,两者需要折中,所以就需要一个合理范围内的价位,不能高于或者低于市场的价位。那么一个房产的价位是由哪些方面而判断定价的呢?(1)实势价位实势价位就是指一般的房地产中介所说的“土地行情价位”,这个土地行情价位,是根据平常这个地段所卖出的房产价位而形成的,当然这个卖出价位不是公开的,只有加入会员的人士或者公司才能调查出来。不足的地方就是,这个价位是表示过去买卖的价位,而由于房价上或下跌,和现在的价位多少会有一点出入,这个是值得注意的。(2)公示价位公示价位,就是日本国家政府,每年的1月1日发表的主要地段的均价。这个价位是国家委托房地产鉴定专业人士调查后得出的价格,所以信赖性相对来说比较高的。不足的就是只针对主要地段主要的那个点而判断的,所以不是每个地段都有被鉴定的。(3)路线价路线价就是房产面向路面的土地价位,一般所说的遗产税和固定资产税都是根据这个路线价而算出来的,遗传税有遗产税路线价,固定资产税也有固定资产税的路线价,这2个税金的金额也是不同的。建乐认为,人活着就得为了点什么,大多数人为了房子妥协了人生。投资如战场,楼市、股市都是一样的!股市就是有经验的人获得更多金钱,有金钱的人获得更多经验的地方。(据搜狐安康公信)

两次房地产泡沫为何有截然不同的结局 | 日本

在1974年和1991年日本房产泡沫分别发生两次破裂。如果对照1974年前后和1991年前后日本房产泡沫的形成与结局,可以发现,第一次房地产泡沫随着日本经济持续增长得到顺利化解,第二次就没那么幸运了,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增速换挡期改革转型取得巨大成功。日本的增速换挡发生在1968-1978年间。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由于严重依赖外部资源、产业结构偏重,日本经济受到较大冲击,相对于欧美国家更加积极地进行调整。当时日本政府从供给侧实施改革,积极推动和引导企业“减量经营”,同时大力疏解产能过剩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改革,日本成长为制造业强国,产业结构顺利升级,经济和股市持续繁荣。 日本在1974年前后和1991年前后发生过两次房地产泡沫,同样的泡沫却是不同的结局。第一次房地产泡沫得到顺利化解,原因在于经济中速增长、城市化空间、适龄购房人口数量维持高位等提供了基本面支撑。第二次就没那么幸运了,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深层原因在于经济长期低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接近尾声、适龄购房人口数量大幅快速下降等,催化剂在于收紧住房金融政策刺破了泡沫。 本世纪初日本“结构改革”也取得一定成效。“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小泉内阁上台后大张旗鼓地开展了“结构改革”,其中供给侧改革措施主要有放松规制和实施民营化改革、减税、金融改革与产业重组相结合、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之后,日本经济增长率比上世纪90年代有一定改善,股市也出现止跌回升。 日本供给侧改革的经验启示。1)改革是唯一出路。应大力疏解产能过剩,淘汰和清理僵尸企业,放松服务业过多的准入限制和管制,培育新增长动力和构筑新增长平台,切实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改革窗口期稍纵即逝,时不我待。改革需要落到实处、扎实推进,拖延改革行动可能会导致今后的问题更加严重。3)增速换挡期,住宅投资告别高增长时代,房地产政策应适应新发展阶段特征,避免寄希望于刺激重归高增长的泡沫风险。4)需求政策定位于配合供给侧改革,避免过度放水刺激。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增速换挡期和本世纪初经历长期结构性萧条后,日本曾两次实施供给侧改革,其经验教训对我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上世纪70年代日本增速换挡期的改革 1.1. 改革的背景:增速换挡 1)日本的增速换挡发生在1968-1978年间。日本1951-1973年间开启经济高速追赶,实现了23年年均9.3%的增长,1973年人均GDP达到11434国际元,相当于美国的68.5%,到达增速换挡的收入阀值。增速换挡后,1974-1991年的18年实现了年均3.7%的增长,属于中速增长阶段。1991年人均GDP达到19355国际元,相当于美国的84.7%,步入前沿国家的低速增长区间。 日本在1969年前后面临经济增速换挡和动力升级的客观要求:一是日本房地产长周期出现在1969年前后。二战后,日本人口出现了一次人口出生潮。自1960年起,日本的出生人口数量进入了第二轮上升周期,自1960年的160.6万逐年上升(除1966年外)至1973年的209.2万,之后出生人口数逐步显著降低。二是日本刘易斯拐点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末。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随着农村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大幅减少,耐用消费品的广泛普及,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 2)石油危机冲击下“滞涨”发生。1973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支援巴勒斯坦人民反抗以色列侵略,决定削减石油供应量并提高石油价格,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危机引起了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滞涨”,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日本也未能例外。当时日本出现了物价高涨、失业率上升、企业倒闭等危机表现,1974年日本经济出现了战后第一次负增长。 3)能耗和环境污染严重,国民不满情绪高涨。日本的高速增长期是依靠大量能源投入和粗放经营实现的。快速的工业化造成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从1955年到1964年,日本的能源消耗量增长了约3倍,主要能源也从煤炭转变为石油。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前,日本的原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99.7%的惊人程度。日本的水源和空气也都受到严重污染,上世纪50-60年代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四大环境公害,即镉污染所致的骨痛病、甲基汞污染所致的熊本水俣病、新泻水俣病、四日市大气污染所致的哮喘病,对日本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损害,国民不满情绪愈演愈烈,抗议示威事件层出不穷。到上世纪70年代,以四大公害诉讼均以居民原告方胜诉为标志,日本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增长模式已失尽人心,到了不得不改变的地步。 4)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战后的日本和当时的中国类似,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中,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一直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之一。上世纪60年代末日本迎来刘易斯拐点后,劳动力从过剩转向短缺。在刘易斯拐点到来和同时期日本政府“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双重影响下,日本的劳动力成本即工人工资开始快速上升。1961-1970年,日本工人的工资指数增长了近1.7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增长得最多的。 1.2. 主要改革措施:降低成本、鼓励创新 针对以上问题,日本政府综合运用法律、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措施,侧重从供给侧入手实施改革,主要改革措施如下。 1)“减量经营”,降低能耗、利息、劳动力成本。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的国内经济危机引发一些日本企业自发开展经营调整,这种调整被称为“减量经营”,其核心主要有三条:节约能源消耗、降低利息负担和降低劳动力成本。日本政府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和引导“减量经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使得“减量经营”成为石油危机后的流行词汇。“减量经营”的实施非常成功,成为日本制造业战后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高附加值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转折点。 节约能源消耗。以石油危机为契机的能源价格上涨,对日本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造成了沉重打击,以石油化工、钢铁等为代表的高能耗行业的竞争力大大降低。日本政府通过行政指导及各种限制措施,引导经营效益差的企业关停并转,显著削减了这些行业的生产能力。1975年,日本增加生产能力的设备投资在全部设备投资中比重比70年代初降低了约50%。同时,鼓励企业进行内部技术改造和生产设备更新,有效节约能源。许多高能耗行业积极采取节能技术,如钢铁业大量采用高炉炉压发电设备,石油化工业采用加热炉的废气、余热回收技术,水泥业引进悬浮预热器技术等。 降低利息负担。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著名的《日经商务》杂志指出,在石油危机后的恶劣环境下,日本企业必须努力压低原材料费用、财务费用等各项成本才能生存下去。当时日本企业自有资本比率不高,利息负担较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通过实施“减量经营”,日本企业的自有资本比率大幅提高,从企业借款占营业额的比率看,1978年比1965-1973年平均减少6.6个百分点;从制造业自有资本比率看,1985年比1975年提高7.7个百分点。再加上同期日本利率水平不断降低,企业利息负担得到有效减轻。 降低劳动力成本。刘易斯拐点到来后的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成为石油危机冲击下日本企业不能承受之重。当时有研究表明,如果主要制造业企业在一年内不削减6~14万雇佣人数以降低成本,就无法维持收益。企业通过解雇临时工、控制正式员工的录用、女性员工离职后不再补充新人乃至减少主干劳动力等多种方式调整雇佣人数,降低人工成本。据日本产业劳动调查所统计,1975年以后的四年中,包括松下电器、三菱重工、东芝等在内的多家企业减员达21万人。此外,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日本政府还积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 2)政府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大力疏解产能过剩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大力疏解产能过剩。经过两次石油危机打击,日本衰退产业和过剩产能增加。197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特定萧条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简称“特安法”)和《特定萧条产业离职者临时措施法》等四部法律,进入“特安法”时代,主动对衰退产业和过剩产能进行调整和疏解。“特安法”认定平电炉、炼铝、合成纤维、造船、化肥等14种产业为结构萧条产业,当时这些产业的企业开工率只有60%~70%。针对上述结构萧条产业的调整和疏解方法包括:(1)采取政府收购来报废设备的方式,即由政府与产业界合作预测未来供求,对“过剩部分”由政府出资收购报废;(2)设立特定萧条产业信用基金,对那些按计划淘汰落后设备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帮助萧条行业安置工人和转产;(3)允许因供求明显失调、价格降到平均生产费用的特定商品的生产者缔结有关限制产量、维持合理价格的垄断组织。“特安法”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1978年和1979年日本工业连续两年高涨。 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在对衰退产业和过剩产能进行调整和疏解的同时,日本政府有效利用产业政策,鼓励和培育新兴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197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特定机械信息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提出要发展电子计算机、高精度装备和知识产业,投入了大笔政府专项资金对尖端技术的开发提供补贴和资金,并对以上产业实施税收和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人们已将这个项目视为日本70年代后期推出的产业技术政策的成功典范,它为奠定日本电子产业的基础及扩展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变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服务业的重要性增强,1973-1985年服务业年均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增速0.2个百分点,从1970年到198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提高了8.9个百分点。 2、日本的1974和1991年两次房地产泡沫:同样的泡沫,不同的结局 2.1. 两次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日本在1974年前后和1991年前后发生过两次房地产泡沫,但这两次的影响差别很大。 第一次房地产泡沫于1974年前后形成。1955-1974年为日本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期,20年涨44倍。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20年,期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上涨31倍,六大主要城市上涨44倍(年均增速22.2%)。其背景是日本经济快速追赶期,GDP和人口快速增长。 第二次房地产泡沫(亦即“泡沫经济”)于1991年前后形成。1986-1991年为日本“泡沫经济”的最后疯狂期,房地产价格涨1.7倍。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6年,期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上涨73%,六大主要城市上涨169%(年均增速18.4%),其中1987-1990年间年均增速高达24.6%,超过1955-1974年快速上涨期的平均增速。最后疯狂期大城市涨幅明显大于中小城市,而此前差异不大。1955-1985年间,所有城市土地价格涨幅55倍,六大主要城市上涨78倍,从1955年算起,差异约为43%。但1986-1991年间,所有城市土地价格涨幅51%,而六大主要城市上涨169%。1991年后,日本房地产价格进入漫长的下跌之旅。 1974年和1991年分别对应日本房价的两个拐点,从绝对值来看,1991年是拐点。但这两个时期泡沫幅度对比,需要考虑通胀和收入增长情况。1975-1991年间,日本所有城市名义房价上涨了167%,六大主要城市房价上涨407%。同期,日本人均名义GDP从4281美元,上升至28541美元,增幅为607%。以日元计价的人均GDP增幅为315%(期间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可见,1975-1991年间,以日元计价的日本房价涨幅(167%)低于日本人均名义GDP的涨幅(315%),但六大主要城市房价涨幅(407%)大于名义收入涨幅(315%)。即日本整体房价泡沫,1974年大于1991年,但六大主要城市房价泡沫,1991年大于1974年。 第二次房地产泡沫(“泡沫经济”)发生的背景是日本进入第二轮经济增速换挡期,广场协议签订,日元升值、货币政策宽松。1985年9月,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为应对日元升值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日本政府采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1986年1月-1989年5月日本央行连续五次降息至2.5%,货币供应量连续四年超过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实施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1980-1990年间京都府、东京都和大阪府地价涨幅均在4倍以上,最高峰时日本土地价值约为当时美国的4倍多[ 参见巴曙松着《房地产大周期的金融视角》,P57.]。但1990年3月大藏省启动了对房地产金融实施总量控制政策之后,房地产价格从1991年开始转为直线下滑,之后再也没有回升过。 2.2. 两次房地产泡沫的不同结局 如果对照日本1974年前后和1991年前后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结局,可以发现,第一次房地产泡沫随着日本经济持续增长得到顺利化解,第二次就没那么幸运了,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1974年前后的第一次调整幅度小、恢复力强,原因在于经济中速增长、城市化空间、适龄购房人口数量维持高位等提供了基本面支撑。1974-1985年日本虽然告别了高速增长,但仍实现了年均3.5%左右的中速增长。1970年日本城市化率72%,还有一定空间。1974年20-50岁适龄购房人口数量接近峰值后,并没有转而向下,在1974-1991 年间维持在高水平。 1991年前后的第二次调整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深层原因在于经济长期低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接近尾声、适龄购房人口数量大幅快速下降等。1991年以后日本经济年均仅1%左右的增长,老龄化严重,人口抚养比大幅上升。1990年日本城市化率已经高达77.4%。1991年以后,20-50岁适龄购房人口数量大幅快速下降。催化剂在于收紧住房金融政策刺破了泡沫。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与日本央行的下调利率有密切关系:1986至1987年度,日本银行连续5次降息,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日本央行维持低息政策长达两年之久。低息政策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空前繁荣,反映在土地价格的迅速上涨上。与美国相同,央行随后的加息刺破了日本房地产泡沫:1989年5月31日,日本央行加息0.75个百分点,此后的15个月内,日本央行再度4次加息,将贴现率提高到6%,连续加息对日本房地产市场造成了巨大打击,东京圈城市土地价格开始了长达15年的持续下跌。 3、本世纪初日本的“结构改革” 3.1. 改革的背景 1)“泡沫经济”破裂后经济长期萧条。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繁荣,政府长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资金涌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最终出现了泡沫。以1991年为界,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迅速下跌,“泡沫经济”破灭了。整个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平成不景气”或“失去的十年”的长期萧条中。这一时期,企业投资不振、居民消费低迷,需求减少导致物价持续下跌和企业销售收益减少,经济深陷泥潭。1992-1996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下降到0.6%,虽然1995-1996年一度出现复苏迹象,但1998-1999年由于受到消费税上调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再次转为负增长。 2)不良债权高企引发金融危机。“泡沫经济”时期,日本银行业向中小企业和房地产业发放了巨额贷款,“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银行业不良债权大幅飙升。据日本大藏省1998年1月12日公布的数字,日本全国146家银行自查的不良债权已经达到76.708亿日元,约占总贷款金额的12%。在不良债权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部分银行已经无法达到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1997年底,日本四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和具有悠久历史的北海道拓殖银行相继破产,给金融市场造成极大震动。幸存银行为防范风险纷纷“惜贷”,由此导致的“贷款难”更加加剧了实体经济的困难。 3)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1970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7.06%,超过联合国定义的老龄化社会7%的标准线,这标志着日本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这一问题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日本人口老龄化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1990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2.1%,200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17.4%。人口老龄化给日本的经济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如劳动力供给不足、社会抚养负担不断加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等等。 3.2. 主要改革措施 针对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日本政府在“改革优先”路线和“景气优先”路线之间摇摆不定,争论十分激烈。“景气优先”路线主要看重短期政策效果,主张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改革优先”路线则认为日本长期的经济衰退并非周期性的衰退,而是结构性或制度性的衰退,依靠宽松需求政策刺激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进行改革才能扭转局面。从桥本龙太郎内阁到森喜朗内阁,日本政府在推进改革上均有心无力,导致改革时机一再延误。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凭藉“无改革、无增长”竞选主张挟高支持率上台,顶住了“景气优先”路线主张者的压力,大张旗鼓地实施了“结构改革”。其中涉及供给侧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1)放松规制,实施民营化改革。小泉内阁一直强调要将日本建设成为一个“小政府、大经济”的国家,对政府所属的各类经营性机构实施民营化改革。小泉内阁在“结构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今后的经济财政运作以及经济社会的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中提出了民营化、规制改革计划,即在“民间能做的事情,由民间去做”的原则下,对经济各个领域尤其是公共干预较多、限制较严的领域放松规制,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具体改革举措有:特殊法人改革或民营化;削减对特殊法人的补助金等;推动邮政业实现民营化;对公共金融功能进行彻底的改革;在医疗、护理、福祉、教育等领域也引入竞争机制。其中邮政民营化改革在日本具有典型意义,改革前日本邮政业由政府经营,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改革的目的在于放宽市场准入,引入新的竞争者,从而带动邮政业的高效经营。2005年10月,日本参议院表决通过邮政民营法案,小泉内阁的邮政民营化改革获得成功。 2)降低税率,激活经济社会活力。自从供给学派经济学提出减税主张后,减税已被认为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小泉内阁的“结构改革”中也包含减税内容。《今后的经济财政运作以及经济社会的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中指出,税收政策应该真正成为有利于经济目标实现的手段,今后应向着扩大税基、降低税率的方向努力。2003年1月,小泉内阁通过2003年度税制改革大纲,实施减税计划,主要内容包括降低法人税实际税率、对研究开发和IT投资实施减税、降低继承税与赠与税税率等方面。按照日本政府估算,2003年度最终将实现总规模1.5383万亿日元的减税,其中主要包括法人减税1.304万亿日元,继承税和赠与税减税0.103万亿日元,金融证券谁减税0.096万亿日元,土地税减税0.21万亿日元等。 3)推出“金融再生计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泡沫经济”破灭后,不良债权一直是困扰日本银行业、企业界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不良债权的来源是实体经济,企业亏损或倒闭的数量增多,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端就是不良债权增加,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针对这一问题,小泉内阁采取了双管齐下的配套改革,即金融改革与产业重组相结合,在解决银行不良债权问题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2002年,小泉内阁推出“金融再生计划”,具体改革举措包括:通过扩充中小企业贷款机构、设立新的公共资金制度等方式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手段;通过专业机构(如“整理回收机构”,英文简称RCC)减免中小企业债务,盘活不良债权,促进产业重组和企业复兴;提高银行不良债权拨备,强化资本充足率约束作用,对银行制定明确的不良率削减目标并严格检查,切实降低银行不良债权比率。 4)推进养老保险改革,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由于日本人口持续老化,日本养老保险出现了参保者不断减少、领取者逐渐增加的困境。2003年度小泉内阁“经济财政谘询会议”制定了《经济财政运营与结构改革基本方针2003》,提出构筑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年轻人对将来充满信心、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社会。2004年,通过《养老金制度改革相关法案》,主要内容是在未来十余年内逐年上调保险费,目的是为了消除年轻人对养老金制度的不信任感,通过更好地把握养老金给付水平和现职人员负担的平衡,建立起可持续性更强的养老金制度。此外,针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2004年通过的《老年劳动法修正案》提出未来十年分阶段强制性地提高退休年龄。 4、日本两次供给侧改革的成效与缺憾 4.1. 上世纪70年代改革成效 总体看,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供给侧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 1)日本成长为制造业强国。“减量经营”使日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帮助日本逐渐确立了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地位。日本制造业在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到上世纪80年代初时,日本已成为主要经济体中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日本汽车由于低能耗和高性能而受到普遍欢迎,1980年以后日本汽车产量超越美国而居世界第一位,并大量出口到以美国为首的海外市场中。 2)产业结构顺利完成优化升级。从上世纪7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电子、汽车等产业取代了原来的钢铁、石化等产业,成为引领日本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日本产业结构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逐渐转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3)经济“稳定增长”。通过这次改革日本不但成功经受了两次石油危机的考验,而且顺利完成了从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的增速换挡,1975-1985年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保持在4%左右,日本政府称其为“稳定增长”,该时期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日本的经济增长仍然是最快的。 日本增速换挡期供给侧改革前后资本市场表现:危机倒逼,经济和股市深蹲起跳。 以实施供给侧改革为界,日本增速换挡期的资本市场表现可以概括为:1973年石油危机之前,供给侧改革尚未实施,日本处于增速换挡期的上半场,拒绝减速,刺激加杠杆,M2增速高达20%-30%,无风险利率高达10%以上,股市房市出现明显泡沫后深跌;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供给侧改革扎实推进,日本进入增速换挡期的下半场,采取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进行产业结构合理化,无风险利率大幅下降,转型成功后股市走牛。 1)日本在1973年石油危机前:拒绝减速,刺激加杠杆,无风险利率高达10%以上,股市出现泡沫后深跌。虽然日本在1969年前后面临经济减速的要求,但是日本在1969-1972年间并没有认识到增速换挡的规律性和必然性,采取了刺激政策应对,大搞列岛改造,试图把全日本各岛都搞成三大都市圈一样发达(类似中国前几年中西部造城运动)。日本在1969-1972年大幅投放货币,M2增速高达20%-30%,无风险利率高达10%以上。受刺激政策影响,日本通胀高企,股市房市出现明显泡沫。 2)日本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实施供给侧改革,辅以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无风险利率大降,增速换挡成功后股市走牛。以1973年为转折点,日本开始扎实推进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在调整产能、压缩成本、节约能源、技术创新等方面以压力,同时从刺激政策转向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物价、工资和资产价格上涨,挤出边际上无效产能和无效资金需求。在1973.3-1974.10期间,日经指数跌去了40%。自1974.10开始,日本股指在触底后反弹并走牛。1974-1981年增速换挡成功后股市走出大牛市,日经指数进入慢牛、长牛。 4.2. 本世纪初“结构改革”成效 经济缓慢增长,股市止跌回升。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长期萧条之后,小泉内阁的“结构改革”获得了日本民众的巨大支持,小泉内阁成为90年代以来日本少有的长期政权,小泉本人也成为离任后日本民众最怀念的首相之一。通过改革,日本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不良债权问题基本得到消除。从2002年2月至2008年2月,日本经济实现了长达73个月的景气复苏,为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这次景气的实际增长率虽然不高,平均增长率只有不足2%,增速最高的2004年也只有2.4%,但与上世纪90年代年均1%的增长率相比则有明显改善。由于经济景气有所回升,日本多年来一直疲软的股市也出现了止跌回升的局面。从2003年4月到2007年6月,东京日经225指数从不足8000点涨到18000点以上,达到了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4.3. 两次改革的缺憾 1)市场化改革仍然有待深入。战后日本长期实行主银行制度、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行政指导等一系列以长期关系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日本有论者认为,这一系列制度尽管在日本追赶欧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日本成为发达经济体,这些制度已经逐渐落伍,日本应及时转型为市场经济型的、政府较少介入的经济体系,而事实上日本至今还残留着限制过多和创新不足等追赶欧美过程中的负面遗产。 2)人口老龄化问题改革进展不足。人口老龄化被广泛认为是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小泉内阁的“结构改革”主要关注于邮政民营化等议题,对国民普遍关心的少子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关注度不高,改革措施非常有限,人口老龄化问题迟迟不能解决,为此小泉内阁也遭到了日本舆论的不少批评。   来源:作者/国泰君安宏观任泽平、解运亮 责任编辑:Shelly Du  

其他买家也看了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5卧5卫的独栋别墅总占地5304平方米约人民币10,790,100

5卧5卫的独栋别墅

阿拉胡埃拉, Atenas 5卧5卫 约¥ 1,087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4卧5卫的独栋别墅总占地2334平方米约人民币17,961,256

4卧5卫的独栋别墅

瓜纳卡斯特, Santa Cruz 4卧5卫 约¥ 1,808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4卧4卫的独栋别墅总占地726平方米约人民币12,884,599

4卧4卫的独栋别墅

圣若泽, Santa Ana 4卧4卫 约¥ 1,297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San Isidro总占地25876平方米的商业用地

总占地25876平方米的商业用地

阿拉胡埃拉, San Isidro 约¥ 1,032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5卧4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总占地630平方米约人民币5,902,442

5卧4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

Cartago, Tres Ríos 5卧4卫 约¥ 594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Naranjo总占地178483平方米的农业用地

总占地178483平方米的农业用地

阿拉胡埃拉, Naranjo 约¥ 634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3卧3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总占地2315平方米约人民币12,958,020

3卧3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

圣若泽, Santa Ana 3卧3卫 约¥ 1,304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3卧3卫原装保留的公寓总占地352平方米约人民币8,998,625

3卧3卫原装保留的公寓

圣若泽, Santa Ana 3卧3卫 约¥ 906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3卧2卫的独栋别墅总占地1763平方米约人民币3,651,554

3卧2卫的独栋别墅

阿拉胡埃拉, San Ramon 3卧2卫 约¥ 366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4卧4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总占地2400平方米约人民币17,205,371

4卧4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

圣若泽, Escazú 4卧4卫 约¥ 1,732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4卧3卫的独栋别墅总占地3438平方米约人民币9,697,185

4卧3卫的独栋别墅

埃雷迪亚, Santo Domingo 4卧3卫 约¥ 978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5卧4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总占地1276平方米约人民币10,509,810

5卧4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

圣若泽, Santa Ana 5卧4卫 约¥ 1,058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4卧4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总占地7005平方米约人民币7,090,917

4卧4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

埃雷迪亚, Santa Bárbara 4卧4卫 约¥ 714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4卧5卫的独栋别墅总占地1204平方米约人民币6,658,983

4卧5卫的独栋别墅

阿拉胡埃拉, San Rafael 4卧5卫 约¥ 670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Nicoya总占地3240平方米的酒店

总占地3240平方米的酒店

瓜纳卡斯特, Nicoya 17卧17卫 约¥ 1,304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Upala总占地69890平方米的酒店

总占地69890平方米的酒店

阿拉胡埃拉, Upala 20卧22卫 约¥ 1,304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5卧7卫的独栋别墅总占地7948平方米约人民币39,614,910

5卧7卫的独栋别墅

圣若泽, Santa Ana 5卧7卫 约¥ 3,967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5卧5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总占地28255平方米约人民币11,158,295

5卧5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

埃雷迪亚, Barva 5卧5卫 约¥ 1,123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4卧6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总占地7750平方米约人民币24,114,975

4卧6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

埃雷迪亚, San Antonio 4卧6卫 约¥ 2,427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7卧8卫新房的独栋别墅总占地8944平方米约人民币719,930

7卧8卫新房的独栋别墅

瓜纳卡斯特, Nosara 7卧8卫 约¥ 72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4卧4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总占地936平方米约人民币4,103,145

4卧4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

阿拉胡埃拉, Naranjo 4卧4卫 约¥ 413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7卧11卫的独栋别墅总占地19617平方米约人民币35,264,320

7卧11卫的独栋别墅

圣若泽, Santa Ana 7卧11卫 约¥ 3,550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4卧4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总占地1531平方米约人民币36,143,000

4卧4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

圣若泽, Santa Ana 4卧4卫 约¥ 3,623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4卧3卫的独栋别墅总占地851平方米约人民币8,458,708

4卧3卫的独栋别墅

Cartago, Tres Ríos 4卧3卫 约¥ 851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总占地127641平方米的住宅用地

总占地127641平方米的住宅用地

San José Province, Santa Ana 约¥ 4,624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6卧6卫局部整修过的独栋别墅总占地10005平方米约人民币22,314,110

6卧6卫局部整修过的独栋别墅

阿拉胡埃拉 6卧6卫 约¥ 2,246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4卧4卫的独栋别墅总占地3090平方米约人民币10,071,261

4卧4卫的独栋别墅

圣若泽, Santa Ana 4卧4卫 约¥ 1,014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5卧4卫的独栋别墅总占地7185平方米约人民币11,085,690

5卧4卫的独栋别墅

阿拉胡埃拉, Atenas 5卧4卫 约¥ 1,116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3卧3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总占地795平方米约人民币6,406,665

3卧3卫原装保留的独栋别墅

圣若泽, Escazú 3卧3卫 约¥ 645
居外网在售哥斯达黎加哥斯达黎加的公寓总占地1075平方米约人民币62,949,720

哥斯达黎加的公寓

Santa Cruz 约¥ 6,304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