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资讯搜索

共有4个相关内容

加拿大|加拿大移民部长要接纳更多中国留学生和旅游者

在中国富有的新移民和富二代留学生在温哥华和多伦多抢购住宅把房地产价格推向疯狂的说法甚嚣尘上的情况下,加拿大移民部长约翰.麦卡伦John McCallum表示,联邦政府会放松中国旅游者、留学生和短期工人来加拿大的签证手续,但不希望来加拿大的中国人都聚集在房地产市场已经过热的温哥华和多伦多这两个城市。希望成倍增加在中国的签证处加拿大广播公司记者Lisa Johnson报道说,联邦移民部长麦卡伦星期三在温哥华参加了一个移民事务论坛后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说,他上个星期在北京与中国政府高级官员就把加拿大在中国的签证办事处的数量增加一倍到两倍的事宜进行了建设性的讨论,中国方面对加拿大的这一要求既没有说行、也没有说不行,而是说要先进行研究再做决定。 加拿大目前在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一共有5个办理中国公民来加拿大签证的办事处。特鲁多的自由党联邦政府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国大陆技术工人、留学生、旅游者和移民来加拿大,在中国大陆设立更多的加拿大签证处就是为了方便中国大陆人申请并得到来加拿大的签证。希望大量增加旅游者和留学生目前加拿大一年约给50万中国大陆人发放来加拿大的签证,其中绝大部分是旅游者。中国旅游者每年在加拿大的消费超过10亿加元。 除了希望吸引大量中国大陆旅游者来加拿大之外,麦卡伦还对吸引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更多国际留学生来加拿大表示了很高的热情。麦卡伦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说,如果问什么样的群体最适合成为未来的加拿大公民这个问题,他会说是来加拿大留学的国际学生。其实没办法不让移民群聚大温和大多在回答记者关于自由党政府有什么办法让新移民不一窝蜂的挤到温哥华和多伦多这两个城市的问题时,麦卡伦说自由党政府希望鼓励移民到温哥华和多伦多之外的城市和地区落户,并说他已经听到加拿大许多地区表达了愿意接收更多新移民的愿望,特别是来自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的大西洋地区希望有更多移民落户那里的呼声最高;但麦卡伦承认联邦政府没有办法强迫移民只居住在某一个地区,因为这不符合加拿大宪法,一旦成为加拿大的移民、人们就有权选择在加拿大的任何城市和地区居住。(据加西网报道)

国际移民组织主任Federico Soda:读懂马耳他移民,从教育开始

根据国际移民组织办公室主任Federico Soda的说法,接受教育或缺乏教育直接影响到移民和难民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认知,同时影响他们正确看待自己及融入社会的方式。 不久前,在总统官邸圣安东宫关于马耳他移民高等教育计划的圆桌会之前,马耳他星期日时报联系了Soda先生。 上图 :马耳他总统官邸圣安东宫 据悉,马耳他已有相关组织人员与一些年轻的移民进行了接触,马耳他总统基金会(President's Foundation for the Wellbeing of Society)正在为达成共识做努力。 由马耳他总统基金会组织的这次圆桌会主要讨论的议题,包括加拿大驻罗马大使馆如何与区域的移民机构进行合作,其中,来自大使馆的Sarah Hayward和Paul Gibbard和相关的利益机构共同讨论,分享移民指导和赞助项目。 Soda表示,对移民而言,教育不仅仅只是确保他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重要的是移民国家的法律政策和社会结构。 在他们之间建立互动和对等的联系是更好融合移民国的关键因素,不仅使移民学生能够克服行政、语言或文化障碍,充分利用他们的教育背景,而且让主流社会的青年了解多元化的丰富性,拥有质疑独有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特权。 马耳他被欧盟誉为“高品质欧洲学习区” 马耳他教育的最大亮点是沿袭正统的英伦教育,马耳他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举,公立学校提供16年的免费教育,私立学校学费仅相当于国内国际学校的 30%~50%,教师均毕业于牛津、剑桥、哈佛等欧美名校,性价比高。马耳他是欧盟国,所以获得马耳他永居身份后,去欧盟其他国家求学,将会大大提升申请率和减少学费费用。 马耳他国债投资移民 继2014年初马耳他政府颁布马耳他公民权以及护照投资移民法案后2015年8月25日又颁布了马耳他居留与签证计划(L.N. 288, 2015)即马耳他国债移民项目。申请者只需要完成政府指定的25万欧元国债投资,同时需购买或租赁符合政府要求的房产,并持有5年以上,即可携同全家族四代人一步到位获得马耳他的可续签居留许可。孩子可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的教育体系,花费和国内国际学校旗鼓相当甚至更低的学费,便能享受到纯正英式教育,享受多重福利,是最适合投资者打造海外第二家园梦想的国家之一。 点击查看居外网马耳他393套房源   补充阅读 追完了《权力的游戏》 想移民"地中海好莱坞"马耳他怎么办? 高端教育+国际名校入口+马耳他居留身份,轻松享受欧盟教育资源,直通欧美大学的又一途径! 真是每一点都值得疯狂打call — 400-041-7515。   来源: Times Of Malta 编译:Lisa Zhu    

中国留学生美国毕业 就业去哪?

毕业后何去何从是每个大学生都会考虑的问题,尤其在外留学的人,回国与否成了重要的抉择,随着中国留学生疯狂前往美国进行学习和深造,越来越多的中国毕业生都在思考自己毕业后是否停留在美国的人生目标。那么,对于大部分的中国留学生而言,他们在毕业之后会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呢?总体而言,中国留学生想要在美国求职就业,除了具备实力强悍的硬技能之外,还要具备一些其他的技能,也就是所谓的软技能。第一,了解美国的文化、企业行为 以及在办公室里美国式的交流;第二,习惯于听别人的讲授和背诵的中国留学生应当对所听到的东西进行深刻的质疑,作出对企业有利的决定。但是从现实上看,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找工作的困难蛮大的,一些本土企业只愿意招收美国学生,而华人企业才是这些中国留学生的目标。这是因为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在美国社会普遍暴涨的原因,其现今的局面同以往完全不同。综上所述,毕业后先在美国就业,几年后回到中国去,应该说是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间很普遍的想法。同时,也有许许多多不习惯美国文化和美国生活的中国留学生将自己的未来直接定位回国,这也是中国一直大力引进归国人才的动力。 关注居外网官方微信:居外资讯(juwai-com),每日阅读精选海外文章。 (本文转自北美购房网原创内容,再次转载请注明清楚来源)

我为什么留在了英国——前电视人看《穹顶之下》有感

在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两会召开的前夕,沉寂了一年之久的柴静,携纪录片《穹顶之下》出现在公众眼前。从央视离职后的她,被定义为“自媒体”、“公民记者”。这场因名人效应引发的大众对雾霾的集体重新关注,被描述为自媒体力量的兴起、与主流媒体完美合作的示范。 可就在一夜间,对柴静自费百万拍摄雾霾纪录片的惊叹关注,全被淹没在网上铺天盖地的质疑、诋毁、甚至人身攻击、个人喜好里。视频流传的当天晚上我完整地看了一遍,从新闻由头、事实呈现、追溯原因,到多方剖析、经验借鉴、行动建议,加上柴静条理清晰、思维连贯、语速得当、字字珠玑的演讲串联,这个纪录片的专业性可谓毋庸置疑。 曾身处与柴静一样的职业背景,我深知作为一名致力于追寻、记录、报道事实真相的记者,对关注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常常与改变不了现实的无力感冲撞、碰击、斗争。记者的职责不是改变,而是督促改变。这种改变的困难和阻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穹顶之下》号召环保体制的变革、政府部门的作为、你我行为习惯的改变,这种督促远未见效之前首先得到了大众对其行为动机、利益集团背景、私人八卦的阴谋论的诋毁,可想而知前方还有多少重重阻力。 我不是柴静的粉丝。她歪着头向对面的嘉宾咄咄逼人时,担心她活得太沉重。这几年好了一些,脸上多了很多笑容——《穹顶之下》的演讲我们就可以看到。无论如何,这个片子激发了我对雾霾的重新审视。 刚来英国留学时,我曾有整整八个月的时间没有回国。飞机落地北京首都机场的那一刻,我的心情雀跃极了。当我进了航站楼走向安检台的时候——我深深地记得那个画面——T3航站楼里可以用“尘土飞扬”来形容,空气里满满的黄土颜色和灰尘的味道,我下意识地捂住口鼻。这座我曾经非常熟悉的城市,因八个月的离开,带给我鼻子、呼吸道强烈的不适应感——也许因为在英国习惯了那里的蓝天白云。 英国是一个多雨的国家。我们都知道,在国内开车的人最害怕洗车后的第二天下雨——车白洗了,雨一淋全是花花的泥点子。在英国,尤其是住house的居民,习惯将车停在路边或露天院子里。当然这边很少暴雨,而平日里的淅沥小雨,是根本不用担心车子弄脏的。甚至人人都没有下雨天打伞的情况——至少雨不脏。如果你住在伦敦市中心,比如金丝雀码头的某栋高楼里,平时天晴的时候,你完全可以远眺到15英里外的希思罗机场——据说曾经的北京,也能在后海银锭桥远眺到西山。 三个月前我因工作需要回国出差,一名曾在英国留学的男士,带着妻子和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宝宝过来咨询移民英国的事宜。他从英国毕业回来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而且发展相当不错,但他现在,执意重回英国。“尤其结婚生了孩子之后,很多时候想带宝宝出门遛个弯儿,但空气实在太差劲了,常常雾霾,就不敢带孩子出去了。”他对我说:“为了孩子的成长,看来我必须得带他们重回英国”。 柴静拍《穹顶之下》也提到了自己的女儿。她在片子里并未讲女儿未出世患肿瘤与雾霾之间是否存有因果关系,但是由于关心女儿的健康问题而开始与雾霾死磕,从母亲的立场来看,是十分能够被理解的。食品安全、大气污染、成长环境等等这些在国内不能被忽视的问题,对于我这个还没当妈的人来说,已经为将来的孩子考虑到了,何况成千上万的母亲呢!必须承认,这也是我选择留在英国的原因之一。 “雾都”伦敦如何自救的? 伦敦也曾为“雾都”。柴静在片子里特意来到伦敦寻访治理雾都的经验。我们都知道1952年12月5号那场著名的伦敦大烟雾事件,冷空气横跨英吉利海峡,覆盖整个泰晤士河谷,把煤烟控制在云层之下,造成一万两千多人因此死亡。那时英国政府在二战之后大力发展煤炭工业、振兴经济,高品质的煤炭全部用于出口,普通英国老百姓使用的大多是劣质煤炭,再加上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工厂、烟囱林立,已经排了几十年的工业废气的积累,终于酿成了大烟雾事件。1953年英国政府终于决定成立“空气污染委员会”,之后通过《清洁空气议案》、修改为《清洁空气法案》。在1960年至1970年治理空气的十年间,英国的空气清洁状况有了质的改观,同时让人惊讶的是,由于清洁能源和新兴行业的替代,英国的GDP在这十年间同时也增长了一倍。 伦敦的巴特西电站,四根103米高的烟囱,曾经是英国工业革命巅峰时期的象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成后,曾每星期烧煤一万吨,维持伦敦五分之一的电力供应。而自1982年“退役”以来,巴特西电站已经成为了英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演出时,也曾作为伦敦的六个建筑形象代表之一,出现在舞台。现在,围绕着四根烟囱,巴特西商住综合开发项目成为了伦敦市最大的开发项目——其代理机构仲量联行透露,当巴特西首期住宅项目推出时,一周内即售出75%,刷新英国卖房记录。目前新建的三期项目,在去年10月底甫一推出,也延续了疯狂抢购态势。英国人对于“空气污染”是心有余悸的,但在旧城改造时,这四根烟囱是明令禁止拆除的受保护对象——它们将一直矗立在泰晤士河畔,提醒着人们英国曾经的辉煌与经验教训。巴特西情结也已深深融入了英伦文化的血液里。 不是说英国现在的大气环境有多么的好,居住在这里感受多么的优越。伦敦市长鲍里斯斥资改善伦敦空气质量污染的措施仍被诟病,伦敦的空气质量时至今日还被英国媒体各种监督吐槽——比如媒体指责伦敦尤其是牛津街,是全世界二氧化氮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但这也正是体现了英国媒体的言论自由与监督有力——有报告说,根据英国2013年全面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伦敦达到“危险等级”的天数仅为8天,其他城市更少。这里蓝天白云的时间确实比国内多太多了。 我的朋友圈里一位在英国定居数年的长辈说:“上周,舅舅在北京被确诊为咽喉癌,当我得知这一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雾霾。这是我第一次把雾霾和我亲人的健康联系在一起。”每次短暂的回国,严重的雾霾尽管已感不适,我还是觉得与我无关。但这次我真的觉得雾霾已张开他的血盆大口在侵噬普通百姓的生命。我看了柴静的纪录片,也看到了各种纷至沓来的评论。无论怎样,柴静以她的影响力,从民间发出了对雾霾的挑战。 同自费拍过食品安全纪录片的崔永元说:“我认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作用。柴静的纪录片,可能是她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步,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 同为前电视人的我,欣赏她仍坚持发现真相、深入调查、呼吁改变的追求;在名人效应的光环下,所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改变难行的无力感;我更期待咱们国家的雾霾治理能够在十年内真的取得一些成效,重现多些蓝天白云,那么届时,我也能够牵着自己孩子的手,对他/她说:看,这是我们的家。 Annie.胡专栏全集: 胡悦解说伦敦房产投资 欢迎读者发邮件至editorial@juwai.com提问及发表评论,或邮件annie_huyue@163.com与Annie零距离交流。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