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资讯搜索

共有5个相关内容

两个真实中国香港优才案例,告诉你移民中国香港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中国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百年的胜地,一国两制下的独特小岛。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又吸收了西方新潮的生活理念,既有中国居民的身份权益,又有别于大陆的开放体制,使得她成为了大陆新中产理想的移民目的地。自从中国香港叫停投资移民项目之后,通过自身的高素质,不花很多钱就能移民中国香港,成为了大陆人最便捷、最火热的移民方式。其中,中国香港优才计划无疑是最受欢迎的。多年来,大批高素质人才通过优才计划拿到了中国香港身份,比如李宁、朗朗、汤唯、廖昌永、刘璇、张静初、秦海璐、张晋、杨幂……那么,中国香港优才计划的通过标准究竟是怎样,是否一定要像上面那些明星一样拥有超高的知名度才有资格呢?下面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中国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者计划俗称“中国香港优才”。是中国香港政府为了吸引高端人才到中国香港定居,藉以提升中国香港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出台的移民法案。基本上只要达到下面这些要求,即可申请:年龄:申请人根据本计划提交申请时,年龄必须在18至50岁之间。财政要求:申请人必须证明能独力负担其本人及受养人(如果有)居港期间的生活和住宿,不需依赖公共援助。良好品格:不论在中国香港或其他地方,申请人不得有任何刑事罪行记录或不良入境记录。语文能力: 申请人须具备良好中文或英文的书写及口语能力(中文口语指普通话或粤语)。基本学历:申请人必须具备良好学历,一般要求为具备由认可大学或高等教育院校颁授的大学学位。在特殊情况下,能附以证明文件的良好技术资历、可证明的专业能力及/或经验及成就亦可获考虑。“海那边”作为业内中国香港优才通过率的佼佼者,帮助很多客户成功拿到了中国香港身份,最近又有两位客户在我们这里办理了中国香港优才并成功,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情况和办理流程,以供诸君参考。1、S先生:中国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客户S先生,海那边于2016年6月帮客户递交全套申请,2017年6月收到入境处正式批准信,由于客户条件各方面优秀,审理周期短短9个月!!!7月通过面试,2017年8月3日顺利拿到中国香港居民身份证!S先生37岁,申请亮点为博士学历,并拥有五年知名企业高级管理经验,多次发表论文及著作,并在美国斯坦福、牛津发表学术演讲,赴港计划部分深入挖掘客户优势,助其顺利通过甄选。2、G先生:中国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客户G先生,海那边于2016年2月帮客户递交全套申请,2017年6月收到入境处正式批准信,7月通过面试,2017年8月3日顺利拿到中国香港居民身份证。G先生33岁,申请亮点为毕业于全球前100知名院校,并拥有两年知名企业高级管理经验,赴港计划部分阐述合理、目的明确,全面展现出客户优势。(据海那边)

为何中国香港暂停投资移民?

中国香港特首梁振英2015年宣布暂停资本投资移民计划。中国香港此举耐人寻味,可能出于政治因素考量。首先,暂停资本投资计划意味着中国香港政府自断财路。根据之前的中国香港投资移民政策,1000万港元是最基本条件之一,且该资产需要在半年内投资到中国香港购买股票基金等。根据中国香港政府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投资额度总数超2万亿港元。显然,投资移民对中国香港的经济利益不容小觑。如果是基于投资移民暴增导致中国香港环境恶化,给中国香港本地居民生活成本提升造成挤出效益考量的话,中国香港政府完全没有必要一刀切,而是提高投资移民门槛就可以,比如从1000万港元提高至2000万。如此一来,既能立竿见影缓解入境处的压力,也不会减少投资移民对中国香港经济带来的利益。其次,根据相关统计,投资定居中国香港的主要客户来源于内地居民,占总量的90%以上。之所以内地居民成为投资中国香港移民的主力军,一来,投资移民人士无需长期居留中国香港坐“移民监”,且不会取消内地户口;二来,中国香港居民拥有的资产可以自由进出,没有任何外汇管制。尤其是后者,对于急需资产转移的内地腐败政商客具备较高的吸引力。特别是,内地向外界传递反腐决心明显,例如,不动产登记,个人税号制等政策的酝酿。遏制投资移民可以给中国香港政府在未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再次,中国香港政府释放的政治因素明显。上周五,华人首富李嘉诚合并重组一事触发资本市场极大影响。特别是李嘉诚将新公司注册地迁移,被指看空中国香港经济。为抚慰及避免资本市场溢出,中国香港政府急需向外界传递更强的信号来熨平李嘉诚的负面效应。有意思的是,梁振英指出,政府拟推多项优化措施,积极招揽外来的人才和专才。包括推行试验计划,吸引已移居海外的中国籍中国香港永久性居民的第二代回港发展。(文/刘锋)(据腾讯财经)

办理新加坡投资移民,对资金来源有怎样的规定?

对投资资金数额、来源、投资方式有何要求?  新加坡投资移民的资金门槛为250万新币,资金来源必须合法,但不会严格追溯来源。 投资移民有两种方案:方案A要求投资250万新币用于新建或扩充商业实体满5年,方案B要求投资250万新币至指定基金满5年。新加坡对适用于方案A的行业和适用于方案B的基金都有明确规定。 适用于方案A的行业: 1、 航空业 2、 新能源业 3 、汽车工程业 4 、化工业 5 、消费产品业 6 、电子业 7、 能源业 8 、工程服务业 9 、卫生保健业 10、 信息通讯产品及服务 11 、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业 12 、海洋事务与离岸工程业 13、 传媒业 14、医疗技术业 15、新技术(智能系统、纳米技术、新技术行业) 16、自然资源业 17、保安技术与管理业 18、宇航业 19、航运业 20、制药及生物科学业 21 、精密工程业 22 、专业服务业 23、艺术类商业 实体艺术品商业,如拍卖行,艺术品存储 演艺类艺术商业 24、体育商品业 25、家族理财及金融服务业 适用于方案B的基金: 1 、融石GIP基金II 2 、卢美诺亚太基金二期 3 、辉立企业投资基金 4 、天宝富成长 GIP 基金三期 5、 华登亚洲数码 GIP 基金 6 、新纳亚洲二号基金  

两次房地产泡沫为何有截然不同的结局 | 日本

在1974年和1991年日本房产泡沫分别发生两次破裂。如果对照1974年前后和1991年前后日本房产泡沫的形成与结局,可以发现,第一次房地产泡沫随着日本经济持续增长得到顺利化解,第二次就没那么幸运了,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增速换挡期改革转型取得巨大成功。日本的增速换挡发生在1968-1978年间。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由于严重依赖外部资源、产业结构偏重,日本经济受到较大冲击,相对于欧美国家更加积极地进行调整。当时日本政府从供给侧实施改革,积极推动和引导企业“减量经营”,同时大力疏解产能过剩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改革,日本成长为制造业强国,产业结构顺利升级,经济和股市持续繁荣。 日本在1974年前后和1991年前后发生过两次房地产泡沫,同样的泡沫却是不同的结局。第一次房地产泡沫得到顺利化解,原因在于经济中速增长、城市化空间、适龄购房人口数量维持高位等提供了基本面支撑。第二次就没那么幸运了,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深层原因在于经济长期低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接近尾声、适龄购房人口数量大幅快速下降等,催化剂在于收紧住房金融政策刺破了泡沫。 本世纪初日本“结构改革”也取得一定成效。“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小泉内阁上台后大张旗鼓地开展了“结构改革”,其中供给侧改革措施主要有放松规制和实施民营化改革、减税、金融改革与产业重组相结合、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之后,日本经济增长率比上世纪90年代有一定改善,股市也出现止跌回升。 日本供给侧改革的经验启示。1)改革是唯一出路。应大力疏解产能过剩,淘汰和清理僵尸企业,放松服务业过多的准入限制和管制,培育新增长动力和构筑新增长平台,切实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改革窗口期稍纵即逝,时不我待。改革需要落到实处、扎实推进,拖延改革行动可能会导致今后的问题更加严重。3)增速换挡期,住宅投资告别高增长时代,房地产政策应适应新发展阶段特征,避免寄希望于刺激重归高增长的泡沫风险。4)需求政策定位于配合供给侧改革,避免过度放水刺激。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增速换挡期和本世纪初经历长期结构性萧条后,日本曾两次实施供给侧改革,其经验教训对我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上世纪70年代日本增速换挡期的改革 1.1. 改革的背景:增速换挡 1)日本的增速换挡发生在1968-1978年间。日本1951-1973年间开启经济高速追赶,实现了23年年均9.3%的增长,1973年人均GDP达到11434国际元,相当于美国的68.5%,到达增速换挡的收入阀值。增速换挡后,1974-1991年的18年实现了年均3.7%的增长,属于中速增长阶段。1991年人均GDP达到19355国际元,相当于美国的84.7%,步入前沿国家的低速增长区间。 日本在1969年前后面临经济增速换挡和动力升级的客观要求:一是日本房地产长周期出现在1969年前后。二战后,日本人口出现了一次人口出生潮。自1960年起,日本的出生人口数量进入了第二轮上升周期,自1960年的160.6万逐年上升(除1966年外)至1973年的209.2万,之后出生人口数逐步显著降低。二是日本刘易斯拐点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末。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随着农村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大幅减少,耐用消费品的广泛普及,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 2)石油危机冲击下“滞涨”发生。1973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支援巴勒斯坦人民反抗以色列侵略,决定削减石油供应量并提高石油价格,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危机引起了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滞涨”,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日本也未能例外。当时日本出现了物价高涨、失业率上升、企业倒闭等危机表现,1974年日本经济出现了战后第一次负增长。 3)能耗和环境污染严重,国民不满情绪高涨。日本的高速增长期是依靠大量能源投入和粗放经营实现的。快速的工业化造成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从1955年到1964年,日本的能源消耗量增长了约3倍,主要能源也从煤炭转变为石油。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前,日本的原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99.7%的惊人程度。日本的水源和空气也都受到严重污染,上世纪50-60年代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四大环境公害,即镉污染所致的骨痛病、甲基汞污染所致的熊本水俣病、新泻水俣病、四日市大气污染所致的哮喘病,对日本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损害,国民不满情绪愈演愈烈,抗议示威事件层出不穷。到上世纪70年代,以四大公害诉讼均以居民原告方胜诉为标志,日本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增长模式已失尽人心,到了不得不改变的地步。 4)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战后的日本和当时的中国类似,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中,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一直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之一。上世纪60年代末日本迎来刘易斯拐点后,劳动力从过剩转向短缺。在刘易斯拐点到来和同时期日本政府“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双重影响下,日本的劳动力成本即工人工资开始快速上升。1961-1970年,日本工人的工资指数增长了近1.7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增长得最多的。 1.2. 主要改革措施:降低成本、鼓励创新 针对以上问题,日本政府综合运用法律、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措施,侧重从供给侧入手实施改革,主要改革措施如下。 1)“减量经营”,降低能耗、利息、劳动力成本。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的国内经济危机引发一些日本企业自发开展经营调整,这种调整被称为“减量经营”,其核心主要有三条:节约能源消耗、降低利息负担和降低劳动力成本。日本政府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和引导“减量经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使得“减量经营”成为石油危机后的流行词汇。“减量经营”的实施非常成功,成为日本制造业战后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高附加值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转折点。 节约能源消耗。以石油危机为契机的能源价格上涨,对日本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造成了沉重打击,以石油化工、钢铁等为代表的高能耗行业的竞争力大大降低。日本政府通过行政指导及各种限制措施,引导经营效益差的企业关停并转,显著削减了这些行业的生产能力。1975年,日本增加生产能力的设备投资在全部设备投资中比重比70年代初降低了约50%。同时,鼓励企业进行内部技术改造和生产设备更新,有效节约能源。许多高能耗行业积极采取节能技术,如钢铁业大量采用高炉炉压发电设备,石油化工业采用加热炉的废气、余热回收技术,水泥业引进悬浮预热器技术等。 降低利息负担。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著名的《日经商务》杂志指出,在石油危机后的恶劣环境下,日本企业必须努力压低原材料费用、财务费用等各项成本才能生存下去。当时日本企业自有资本比率不高,利息负担较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通过实施“减量经营”,日本企业的自有资本比率大幅提高,从企业借款占营业额的比率看,1978年比1965-1973年平均减少6.6个百分点;从制造业自有资本比率看,1985年比1975年提高7.7个百分点。再加上同期日本利率水平不断降低,企业利息负担得到有效减轻。 降低劳动力成本。刘易斯拐点到来后的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成为石油危机冲击下日本企业不能承受之重。当时有研究表明,如果主要制造业企业在一年内不削减6~14万雇佣人数以降低成本,就无法维持收益。企业通过解雇临时工、控制正式员工的录用、女性员工离职后不再补充新人乃至减少主干劳动力等多种方式调整雇佣人数,降低人工成本。据日本产业劳动调查所统计,1975年以后的四年中,包括松下电器、三菱重工、东芝等在内的多家企业减员达21万人。此外,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日本政府还积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 2)政府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大力疏解产能过剩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大力疏解产能过剩。经过两次石油危机打击,日本衰退产业和过剩产能增加。197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特定萧条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简称“特安法”)和《特定萧条产业离职者临时措施法》等四部法律,进入“特安法”时代,主动对衰退产业和过剩产能进行调整和疏解。“特安法”认定平电炉、炼铝、合成纤维、造船、化肥等14种产业为结构萧条产业,当时这些产业的企业开工率只有60%~70%。针对上述结构萧条产业的调整和疏解方法包括:(1)采取政府收购来报废设备的方式,即由政府与产业界合作预测未来供求,对“过剩部分”由政府出资收购报废;(2)设立特定萧条产业信用基金,对那些按计划淘汰落后设备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帮助萧条行业安置工人和转产;(3)允许因供求明显失调、价格降到平均生产费用的特定商品的生产者缔结有关限制产量、维持合理价格的垄断组织。“特安法”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1978年和1979年日本工业连续两年高涨。 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在对衰退产业和过剩产能进行调整和疏解的同时,日本政府有效利用产业政策,鼓励和培育新兴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197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特定机械信息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提出要发展电子计算机、高精度装备和知识产业,投入了大笔政府专项资金对尖端技术的开发提供补贴和资金,并对以上产业实施税收和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人们已将这个项目视为日本70年代后期推出的产业技术政策的成功典范,它为奠定日本电子产业的基础及扩展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变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服务业的重要性增强,1973-1985年服务业年均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增速0.2个百分点,从1970年到198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提高了8.9个百分点。 2、日本的1974和1991年两次房地产泡沫:同样的泡沫,不同的结局 2.1. 两次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日本在1974年前后和1991年前后发生过两次房地产泡沫,但这两次的影响差别很大。 第一次房地产泡沫于1974年前后形成。1955-1974年为日本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期,20年涨44倍。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20年,期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上涨31倍,六大主要城市上涨44倍(年均增速22.2%)。其背景是日本经济快速追赶期,GDP和人口快速增长。 第二次房地产泡沫(亦即“泡沫经济”)于1991年前后形成。1986-1991年为日本“泡沫经济”的最后疯狂期,房地产价格涨1.7倍。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6年,期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上涨73%,六大主要城市上涨169%(年均增速18.4%),其中1987-1990年间年均增速高达24.6%,超过1955-1974年快速上涨期的平均增速。最后疯狂期大城市涨幅明显大于中小城市,而此前差异不大。1955-1985年间,所有城市土地价格涨幅55倍,六大主要城市上涨78倍,从1955年算起,差异约为43%。但1986-1991年间,所有城市土地价格涨幅51%,而六大主要城市上涨169%。1991年后,日本房地产价格进入漫长的下跌之旅。 1974年和1991年分别对应日本房价的两个拐点,从绝对值来看,1991年是拐点。但这两个时期泡沫幅度对比,需要考虑通胀和收入增长情况。1975-1991年间,日本所有城市名义房价上涨了167%,六大主要城市房价上涨407%。同期,日本人均名义GDP从4281美元,上升至28541美元,增幅为607%。以日元计价的人均GDP增幅为315%(期间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可见,1975-1991年间,以日元计价的日本房价涨幅(167%)低于日本人均名义GDP的涨幅(315%),但六大主要城市房价涨幅(407%)大于名义收入涨幅(315%)。即日本整体房价泡沫,1974年大于1991年,但六大主要城市房价泡沫,1991年大于1974年。 第二次房地产泡沫(“泡沫经济”)发生的背景是日本进入第二轮经济增速换挡期,广场协议签订,日元升值、货币政策宽松。1985年9月,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为应对日元升值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日本政府采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1986年1月-1989年5月日本央行连续五次降息至2.5%,货币供应量连续四年超过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实施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1980-1990年间京都府、东京都和大阪府地价涨幅均在4倍以上,最高峰时日本土地价值约为当时美国的4倍多[ 参见巴曙松着《房地产大周期的金融视角》,P57.]。但1990年3月大藏省启动了对房地产金融实施总量控制政策之后,房地产价格从1991年开始转为直线下滑,之后再也没有回升过。 2.2. 两次房地产泡沫的不同结局 如果对照日本1974年前后和1991年前后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结局,可以发现,第一次房地产泡沫随着日本经济持续增长得到顺利化解,第二次就没那么幸运了,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1974年前后的第一次调整幅度小、恢复力强,原因在于经济中速增长、城市化空间、适龄购房人口数量维持高位等提供了基本面支撑。1974-1985年日本虽然告别了高速增长,但仍实现了年均3.5%左右的中速增长。1970年日本城市化率72%,还有一定空间。1974年20-50岁适龄购房人口数量接近峰值后,并没有转而向下,在1974-1991 年间维持在高水平。 1991年前后的第二次调整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深层原因在于经济长期低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接近尾声、适龄购房人口数量大幅快速下降等。1991年以后日本经济年均仅1%左右的增长,老龄化严重,人口抚养比大幅上升。1990年日本城市化率已经高达77.4%。1991年以后,20-50岁适龄购房人口数量大幅快速下降。催化剂在于收紧住房金融政策刺破了泡沫。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与日本央行的下调利率有密切关系:1986至1987年度,日本银行连续5次降息,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日本央行维持低息政策长达两年之久。低息政策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空前繁荣,反映在土地价格的迅速上涨上。与美国相同,央行随后的加息刺破了日本房地产泡沫:1989年5月31日,日本央行加息0.75个百分点,此后的15个月内,日本央行再度4次加息,将贴现率提高到6%,连续加息对日本房地产市场造成了巨大打击,东京圈城市土地价格开始了长达15年的持续下跌。 3、本世纪初日本的“结构改革” 3.1. 改革的背景 1)“泡沫经济”破裂后经济长期萧条。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繁荣,政府长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资金涌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最终出现了泡沫。以1991年为界,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迅速下跌,“泡沫经济”破灭了。整个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平成不景气”或“失去的十年”的长期萧条中。这一时期,企业投资不振、居民消费低迷,需求减少导致物价持续下跌和企业销售收益减少,经济深陷泥潭。1992-1996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下降到0.6%,虽然1995-1996年一度出现复苏迹象,但1998-1999年由于受到消费税上调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再次转为负增长。 2)不良债权高企引发金融危机。“泡沫经济”时期,日本银行业向中小企业和房地产业发放了巨额贷款,“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银行业不良债权大幅飙升。据日本大藏省1998年1月12日公布的数字,日本全国146家银行自查的不良债权已经达到76.708亿日元,约占总贷款金额的12%。在不良债权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部分银行已经无法达到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1997年底,日本四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和具有悠久历史的北海道拓殖银行相继破产,给金融市场造成极大震动。幸存银行为防范风险纷纷“惜贷”,由此导致的“贷款难”更加加剧了实体经济的困难。 3)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1970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7.06%,超过联合国定义的老龄化社会7%的标准线,这标志着日本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这一问题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日本人口老龄化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1990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2.1%,200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17.4%。人口老龄化给日本的经济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如劳动力供给不足、社会抚养负担不断加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等等。 3.2. 主要改革措施 针对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日本政府在“改革优先”路线和“景气优先”路线之间摇摆不定,争论十分激烈。“景气优先”路线主要看重短期政策效果,主张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改革优先”路线则认为日本长期的经济衰退并非周期性的衰退,而是结构性或制度性的衰退,依靠宽松需求政策刺激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进行改革才能扭转局面。从桥本龙太郎内阁到森喜朗内阁,日本政府在推进改革上均有心无力,导致改革时机一再延误。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凭藉“无改革、无增长”竞选主张挟高支持率上台,顶住了“景气优先”路线主张者的压力,大张旗鼓地实施了“结构改革”。其中涉及供给侧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1)放松规制,实施民营化改革。小泉内阁一直强调要将日本建设成为一个“小政府、大经济”的国家,对政府所属的各类经营性机构实施民营化改革。小泉内阁在“结构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今后的经济财政运作以及经济社会的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中提出了民营化、规制改革计划,即在“民间能做的事情,由民间去做”的原则下,对经济各个领域尤其是公共干预较多、限制较严的领域放松规制,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具体改革举措有:特殊法人改革或民营化;削减对特殊法人的补助金等;推动邮政业实现民营化;对公共金融功能进行彻底的改革;在医疗、护理、福祉、教育等领域也引入竞争机制。其中邮政民营化改革在日本具有典型意义,改革前日本邮政业由政府经营,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改革的目的在于放宽市场准入,引入新的竞争者,从而带动邮政业的高效经营。2005年10月,日本参议院表决通过邮政民营法案,小泉内阁的邮政民营化改革获得成功。 2)降低税率,激活经济社会活力。自从供给学派经济学提出减税主张后,减税已被认为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小泉内阁的“结构改革”中也包含减税内容。《今后的经济财政运作以及经济社会的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中指出,税收政策应该真正成为有利于经济目标实现的手段,今后应向着扩大税基、降低税率的方向努力。2003年1月,小泉内阁通过2003年度税制改革大纲,实施减税计划,主要内容包括降低法人税实际税率、对研究开发和IT投资实施减税、降低继承税与赠与税税率等方面。按照日本政府估算,2003年度最终将实现总规模1.5383万亿日元的减税,其中主要包括法人减税1.304万亿日元,继承税和赠与税减税0.103万亿日元,金融证券谁减税0.096万亿日元,土地税减税0.21万亿日元等。 3)推出“金融再生计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泡沫经济”破灭后,不良债权一直是困扰日本银行业、企业界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不良债权的来源是实体经济,企业亏损或倒闭的数量增多,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端就是不良债权增加,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针对这一问题,小泉内阁采取了双管齐下的配套改革,即金融改革与产业重组相结合,在解决银行不良债权问题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2002年,小泉内阁推出“金融再生计划”,具体改革举措包括:通过扩充中小企业贷款机构、设立新的公共资金制度等方式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手段;通过专业机构(如“整理回收机构”,英文简称RCC)减免中小企业债务,盘活不良债权,促进产业重组和企业复兴;提高银行不良债权拨备,强化资本充足率约束作用,对银行制定明确的不良率削减目标并严格检查,切实降低银行不良债权比率。 4)推进养老保险改革,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由于日本人口持续老化,日本养老保险出现了参保者不断减少、领取者逐渐增加的困境。2003年度小泉内阁“经济财政谘询会议”制定了《经济财政运营与结构改革基本方针2003》,提出构筑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年轻人对将来充满信心、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社会。2004年,通过《养老金制度改革相关法案》,主要内容是在未来十余年内逐年上调保险费,目的是为了消除年轻人对养老金制度的不信任感,通过更好地把握养老金给付水平和现职人员负担的平衡,建立起可持续性更强的养老金制度。此外,针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2004年通过的《老年劳动法修正案》提出未来十年分阶段强制性地提高退休年龄。 4、日本两次供给侧改革的成效与缺憾 4.1. 上世纪70年代改革成效 总体看,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供给侧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 1)日本成长为制造业强国。“减量经营”使日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帮助日本逐渐确立了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地位。日本制造业在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到上世纪80年代初时,日本已成为主要经济体中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日本汽车由于低能耗和高性能而受到普遍欢迎,1980年以后日本汽车产量超越美国而居世界第一位,并大量出口到以美国为首的海外市场中。 2)产业结构顺利完成优化升级。从上世纪7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电子、汽车等产业取代了原来的钢铁、石化等产业,成为引领日本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日本产业结构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逐渐转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3)经济“稳定增长”。通过这次改革日本不但成功经受了两次石油危机的考验,而且顺利完成了从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的增速换挡,1975-1985年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保持在4%左右,日本政府称其为“稳定增长”,该时期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日本的经济增长仍然是最快的。 日本增速换挡期供给侧改革前后资本市场表现:危机倒逼,经济和股市深蹲起跳。 以实施供给侧改革为界,日本增速换挡期的资本市场表现可以概括为:1973年石油危机之前,供给侧改革尚未实施,日本处于增速换挡期的上半场,拒绝减速,刺激加杠杆,M2增速高达20%-30%,无风险利率高达10%以上,股市房市出现明显泡沫后深跌;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供给侧改革扎实推进,日本进入增速换挡期的下半场,采取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进行产业结构合理化,无风险利率大幅下降,转型成功后股市走牛。 1)日本在1973年石油危机前:拒绝减速,刺激加杠杆,无风险利率高达10%以上,股市出现泡沫后深跌。虽然日本在1969年前后面临经济减速的要求,但是日本在1969-1972年间并没有认识到增速换挡的规律性和必然性,采取了刺激政策应对,大搞列岛改造,试图把全日本各岛都搞成三大都市圈一样发达(类似中国前几年中西部造城运动)。日本在1969-1972年大幅投放货币,M2增速高达20%-30%,无风险利率高达10%以上。受刺激政策影响,日本通胀高企,股市房市出现明显泡沫。 2)日本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实施供给侧改革,辅以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无风险利率大降,增速换挡成功后股市走牛。以1973年为转折点,日本开始扎实推进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在调整产能、压缩成本、节约能源、技术创新等方面以压力,同时从刺激政策转向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物价、工资和资产价格上涨,挤出边际上无效产能和无效资金需求。在1973.3-1974.10期间,日经指数跌去了40%。自1974.10开始,日本股指在触底后反弹并走牛。1974-1981年增速换挡成功后股市走出大牛市,日经指数进入慢牛、长牛。 4.2. 本世纪初“结构改革”成效 经济缓慢增长,股市止跌回升。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长期萧条之后,小泉内阁的“结构改革”获得了日本民众的巨大支持,小泉内阁成为90年代以来日本少有的长期政权,小泉本人也成为离任后日本民众最怀念的首相之一。通过改革,日本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不良债权问题基本得到消除。从2002年2月至2008年2月,日本经济实现了长达73个月的景气复苏,为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景气。这次景气的实际增长率虽然不高,平均增长率只有不足2%,增速最高的2004年也只有2.4%,但与上世纪90年代年均1%的增长率相比则有明显改善。由于经济景气有所回升,日本多年来一直疲软的股市也出现了止跌回升的局面。从2003年4月到2007年6月,东京日经225指数从不足8000点涨到18000点以上,达到了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4.3. 两次改革的缺憾 1)市场化改革仍然有待深入。战后日本长期实行主银行制度、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行政指导等一系列以长期关系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日本有论者认为,这一系列制度尽管在日本追赶欧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日本成为发达经济体,这些制度已经逐渐落伍,日本应及时转型为市场经济型的、政府较少介入的经济体系,而事实上日本至今还残留着限制过多和创新不足等追赶欧美过程中的负面遗产。 2)人口老龄化问题改革进展不足。人口老龄化被广泛认为是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小泉内阁的“结构改革”主要关注于邮政民营化等议题,对国民普遍关心的少子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关注度不高,改革措施非常有限,人口老龄化问题迟迟不能解决,为此小泉内阁也遭到了日本舆论的不少批评。   来源:作者/国泰君安宏观任泽平、解运亮 责任编辑:Shelly Du  

中国香港旧房改造—内地房产投资的下一个香饽饽?

2017年6月2日,内地房企龙头之一碧桂园迈出了进军中国香港地产市场的第一步。碧桂园出资6.1亿收购了宏辉集团旗下Plan Link公司,公司持有九龙城贾炳达道142号至154号的旧楼重建项目,地盘面积约9100平方尺。中资房企纷纷南下中国香港抢地已经不是新闻,但是不同于中海航等公司高价拍下土地,碧桂园选择旧楼收购作为进军中国香港市场的切入口。那么目前投资中国香港旧楼改造都有哪些程序,中国香港旧楼改造的可行性和利润又如何,未来中国香港旧房改造项目会不会成为内房企投资浪潮的下一个风口,本文将一一分析。(一)中国香港旧楼改造程序面面观部分收购“落钉”旧楼土地资源资源稀缺,人口密度大,外来资金涌入,中国香港具备旧楼改造市场发展的土壤。但是,真正催生中国香港旧楼改造浪潮的还是《土地(为重新发展而强制售卖)条例》。于2010年新修订的强拍条例规定,对于楼龄50年以上楼宇,集齐楼宇80%以上业权的人可以向政府申请强制售卖该楼宇。根据强拍条例,只要拥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业权就能在旧楼改造强制拍卖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中国香港本地一些中小型房地产财团或者个人常常使用这种“落钉”的方法收购旧楼的部分产权,进而促进自身收购整栋旧楼或者交易给其他有意收购整栋旧楼的企业赚取差价。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国香港政府近期推出的楼市辣招,以公司名义收购的旧楼需要交纳3成辣招税。所以近期的旧楼交易出现多宗以公司高层个人名义进行的旧楼交易。九龙建业柯式家族和前太古主席简基富最近都活跃于中国香港旧楼交易市场。 点击查看中国香港更多精品房源大型财团整片收购,接盘并购公司项目成旧楼改造捷径 虽然旧楼重建项目需时较长,但收购成本远低于直接购买土地,对于一些财力雄厚的大型财团已经将整栋收购旧楼改造作为提升盈利能力的突破口。如果采用整栋收购的方式进行旧楼收购,集团需先收购超过80%的业权,在申请强拍令通过后于公开拍卖中收购剩余旧楼业权,即可获得大楼全部业权。中国香港恒基地产是中国香港发展商中拥有旧楼重建项目最多的,旗下项目集中分布于红磡、大角咀、土瓜湾、长沙湾。其中恒地目前最大的收购计划位于红磡,横跨机利士南路、黄埔街、宝其利街和必嘉街。2016年11月7日,恒地便以底价17.39亿元拍得收购了七年的马头围大厦,为九龙价格第二大强拍案例。目前恒地已完成80%业权收购项目土地面积超过9万平方尺,预计可重建楼面面积超过83万平方尺。如果包含正在收购中的旧楼,红磡项目最终土地面积超过11.5万平方尺,可重建楼面面积超过103万平方尺,重建单位超过2500个。大型房企瞄准旧楼改造市场的原因是旧楼收购成本低,项目获利空间较一般市区项目高,如西半山晓誉毛利率高达53%。同时,旧楼集中区域发展相对成熟,商铺及小单位需求庞大。如恒地收购重心红磡黄浦街范围地铺个别成交尺价达2万,而恒地2011年通过中国香港小轮公司收购的宝其利街地块项目售价达1.6万元/尺。由于直接收购旧楼耗时长,申请强拍程序繁琐,企业还可以选择收购旧楼并购公司已经收购完成的项目。前文提到的碧桂园旧楼改造项目便是购自宏辉集团。以宏辉集团(前称田生公司)为代表的旧楼并购集团主要从事旧楼并购,然后把并购完成的地盘售予发展商或自己发展。对于新进军中国香港市场的内地房企或者初次涉足中国香港旧房改造市场的企业,委托中国香港旧房并购公司进行旧房收购是一条捷径。委托或直接收购并购公司项目的好处是省略了逐间收购业权以及申请强制拍卖的手续和时间,极大程度避免了收购纠纷和中间产生的各项法律程序,开发周期大大缩短。直接收购旧楼及申请强制拍卖的时间约为7年以上,而委托并购公司收购的项目从收购到楼盘建成周期仅为6年左右。联手政府,投标市建局项目中国香港市区重建局是中国香港专门负责处理楼宇重建及复修的法定机构,也是中国香港旧楼改造的绝对主力。中国香港市建局目前侧重于“旧区重建”,在旧区内集中进行大型重建项目。2007年市建局启动观塘市中心重建项目,是中国香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市区重建项目,占地57万平方尺,分5期项目,于2021年前分阶段落成。大部分项目由信和置业投得,但是第二第三期招标时内地房企龙头万科也派代表到场交意向书。2016年市建局启动九龙城庇利街/荣光街项目重建,是继观塘项目后最大规模重建计划。项目地盘面积8042平方米,重建后提供1150个住宅单位,楼面总面积66600平方米,预计投资116亿元,2025-2026年落成。此外,市建局正在积极推进三个大型重建计划为土瓜湾、九龙城马头围道、九龙城道。投标市建局项目也是企业参与旧楼改造的其中一个重要渠道。参与市建局项目约束条款更多,但是也有政策便利优势。中海外于2010年曾投得西营盘第三街/余乐里/正街项目,地盘面积2150平方米,楼面面积16460平方米。2012年,中海外再投得土瓜湾北帝街重建项目,地盘面积771平方米,楼面面积6945平方米。两个楼盘均于2016年中落成。无论是独栋的旧楼重建或者是大规模的旧区重建,市建局通常会邀请发展商进行投标和政府合作合作开发。(二)中国香港旧楼改造可行性及盈利分析相关政策影响:冰火两重天强拍条例是中国香港旧楼改造得以实施的基础。中国香港政府在1999年制定的强拍条例中规定,对于楼龄五十年以上楼宇,任何人集齐同一地段90%或以上业权,即可申请土地审裁处发出强制售卖令。2010年,政府修订法例,为了提高“落钉”投机者成本,将比例降至80%。值得一提的是,法例修订的提出者正是现任中国香港行政特首(时任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比例的降低在减少“落钉”投机的同时却也增加了财团整栋收购的机会。所以,现今中国香港旧楼改造市场主要以市建局整片区域改造计划和大型财团整栋收购重建为主,旧楼改造市场入场门槛更高,也更加集中化和规模化。中国香港旧楼改造浪潮的兴盛正是缘起土地供应不足,因此中国香港政府卖地计划也影响着发展商投资旧房改造的步伐。2010年起中国香港政府引入“政府主动卖地机制”,2015-2016年度第二季度再次对卖地安排进行优化,视乎情况在季度中加推用地。但是,最近五年政府土地供应目标仍旧逐渐下调,2016-2017年降低至18000个单位,五年来新低,同时17-18年度维持不变。中国香港政府最近推出的楼市辣招对旧楼改造市场也造成一定影响。截止2016年11月4日政府更新的楼市辣招,在通过“一契多伙”方式一次性购买多个住宅时征收印花税15%,同时无论个人或者公司购买都需要缴新税率。此次楼市辣招大大增高了旧楼收购成本,使得中国香港旧楼改造市场的发展放缓。与之相反,政府每年批出旧楼改造项目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且私人重建项目逐渐取代市建局成为旧楼改造的主力。预计在土地供应收缩和政府批出旧楼改造项目增加会促进旧楼改造市场的发展。旧楼收购完成后,旧楼改造的过程也受到一些政策的影响。中国香港很多早年出的政府地契有房屋的发展限制,如注明“不可超过一间房屋”,而过去一直不需要补地价即可重建增高。但是自启德发展新区启动引发九龙城旧楼改造浪潮,地政总署收到许多宗房屋重建图纸争议。因应最新的法院判决,2016年8月5日地政总署公布有关地契的最新处理方法,对于与兴建地契要求不符合的房屋,需要经过改契和补地价的程序,才能开展重建。不少位于九龙城、土瓜湾、深水埗的旧区楼盘涉及此类发展限制契约,重建成本会大增,预计并购活动和市区重建步伐会因此减缓。旧楼改造区位分布:中西九龙最吸睛旧楼改造的成本和前景很大程度取决于项目所在区位。从市建局旧楼改造项目的区位分布情况来看,旧楼改造项目集中的区域总共分两类。第一类是以中西区和湾仔尖沙咀一带为代表的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中心商业区,项目一般为独栋小盘,收购成本较大,最后售价也高。值得一提的是,中西区从旧楼改造出现伊始便一直是热门区域。最新消息显示,2017年6月29日,中西区般咸道旧楼般咸台被新鸿基地产旗下集团以3.8亿收购7成业权,平均尺价1.7万。连同该公司早前收购的隔壁崇华大厦,两项目合并占地1.2万平方尺,可重建楼面超过11万平方尺,是最近中西区最大的重建项目之一。第二类是以观塘土瓜湾为代表的旧区,由于整区楼宇普遍老旧且收购成本不高,项目一般为整街甚至整区重建。值得一提的是,受到启德发展区建造带动,土瓜湾旧楼改造项目未来前景受到看好。2017年7月3日市建局收购土瓜湾的三个项目时平均尺价达到15383元,是九龙历史最高。旧楼收购战, 你的弹药充足吗?中国香港法例规定的旧楼收购价以周边楼盘均价为底线,预测重建后价值为上限,保证了买卖双方的利益,同时也使得旧楼收购价与所处地段价格挂钩。如港岛地区旧楼改造热门区域中西区,近期旧楼大宗收购均价均超过17000元每尺,最高价超过两万,逼近同地段新盘开盘价格。而九龙地区收购均价则刚刚站上15000元关口。此外,受楼市辣招影响,公司还需额外缴纳15%印花税,九龙地区的项目可能因为地契原因面临补地价。2016年初根据中国香港上诉法庭的一个新案例,小业主在强拍申请诉讼中被定义为强迫参与,因此在土地审裁处进行抗辩的讼费无论输赢都由发展商支付。因此,各项法律费用也是旧楼收购的重要支出。同时,针对旧楼收购投机性强,风险大的特点,旧楼收购的按揭也更加严格。针对旧楼,银行基本采用“80减”法则,即五十年以上楼龄单位按揭年限为80减单位楼龄,所以对于50年楼龄单位年限最多为30年,越老旧楼龄按揭年限越短。旧楼收购按揭比例目前约为50%-70%,普遍为60%。同时,较偏远地区的旧楼按揭银行未必会受理。中国香港银行按揭分为H按(按照中国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利率计算,每月波动,此类型按揭市场占比94%)和P按(按照中国香港最优惠利率计算,基本稳定,此类型按揭市场占比2.1%)。按照H按计算旧楼按揭年利率目前为1.76%(H+1.40%),按照P按计算旧楼按揭年利率目前为2.25%(P-3.00%)。中国香港最优惠利率自2008年以来一直维持在5.25%区间,按月波动的中国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利率今年波动幅度也很轻微,因此利率波动因素对旧楼按揭影响很轻微。所以旧楼收购存在一定的门槛,需要对市场未来楼价走势有准确的判断以及准备好充足的资金。(三)旧楼改造案例分析前文对中国香港旧改市场的操作程序和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接下来通过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可以透析中国香港旧改项目在实际操作中的现状,中心区项目表现良好星钻位于中国香港中西区西营盘,原为中国香港市建局西营盘第三街的旧改项目,后由内地房企中海外于2010年投得。星钻重建后共提供255个实用面积365-855平方尺的单位,户型大多为两房,目标客户瞄准年轻置业人群。楼盘于2015年1月中旬销售,2016年8月30日全部售罄,售价由第一批的1.93万元每尺一路攀上至2.7-3万元每尺。对比同区楼价,5年楼龄的缙城峰二手平均尺价19857元,懿山一手尺价17088-26793元,星钻售价略高于同区水平。售出后星钻平均租金也由60元每尺一路上升至70元,高于西营盘平均租金60元。同样位于西环的另一个楼盘翰林峰于2017年5月16日首次公开发售,销售情况良好。翰林峰共发售268伙,开售前累积收得4580张入票,超额认购16倍。第一日楼盘销售超过220个单位,80%以上单位售出,平均尺价2.6万元,相比周边房价溢价10%-40%。最贵成交单位为顶层特色户,尺价43001元。翰林峰是由恒基地产于2014年11月以29.57亿元透过强制拍卖购得,平均收购尺价为1.97万元,而整个项目投资额约45亿。  星钻项目改造周期和销售周期短于其他旧改项目,同时销售情况良好,其主要优势有以下两点。一是项目为市建局项目,在投标前已经完成前期工作,建造和销售周期相对短,只用承担一些保育业务,无论是相比直接投标土地还是从头开始旧楼收购都更节省时间和金钱。其次,项目区位优势突出。项目位于西营盘,收益于港岛线交通优势,中西区房价一路上扬。星钻项目的操作模式也可以给其他有意向进军中国香港旧改市场的内地房企参考。翰林峰是中国香港最大金额的单一强拍项目,也是强制拍卖方式获得旧楼改造项目的典型案例。45亿的总投资额对于位于西环稀缺地段的项目并不大,但是恒基地产前期收购所花周期较长。翰林峰投资的优势也在于区位优势突出,可以通过提高销售溢价来赚取更大毛利弥补较长收购周期的时间成本。所以,在进行整栋收购的时候,要谨慎权衡毛利率和旧改周期。非中心区旧楼改造项目投资需谨慎誉都位于筲箕湾,地处港岛线终点站,并非中国香港中心商业区。2008年新鸿基地产以1.845亿元购入地皮,2011年开盘。由于项目定位为中高端豪宅,平均实用尺价1.8万元,逼近中西区水平,远超同区水平。由于当时开盘时处于中国香港楼市高峰期,117个单位首日便售出100个。但是随后随着中国香港楼市放缓,誉都的买家遭受重大亏损,历史录得13宗二手买卖中12宗为亏本转让,跌幅1.8%-19.9%,仅有一宗升值转让仅升值0.7%。非中心区旧楼改造项目收购成本自然远低于中心区,且周边一手住宅供应量相对充足,不具备不可取代性。因此,在中国香港房地产市场逐渐趋于冷静的大背景下,筲箕湾等非中心地区项目无论从售价和交易表现均不如中心商业区。未来企业在投资此类地段的项目时要格外谨慎。结 语从1999年强拍条例生效至今,中国香港旧改市场已经走过18年。相较由政府主导的内地旧改项目,中国香港旧改项目更市场化,相关程序和法律也趋于完善。在土地供应不足和旧区唐楼老化不可逆转的大背景下,旧楼改造市场前景依旧乐观。其中,中心商业区的旧改项目毛利可观,而非中心商业区的旧改预计会区域化,一体化。通过专业的地产代理整栋收购或者投标市建局项目也会成为最主要的参与中国香港旧改的途径。但是,复杂的收购程序,逐渐提高的收购成本,较长的改造周期,未来房价走势的不确定,都是参与中国香港旧改项目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中国香港旧改市场的前景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来源:hexun.com责任编辑:Shelly Du  

其他买家也看了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4卧2卫的公寓总占地226平方米约人民币83,367,000

4卧2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4卧2卫 约¥ 8,339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3卧2卫的公寓总占地103平方米约人民币60,210

3卧2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3卧2卫 约¥ 6 万 / 月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3卧4卫的公寓总占地257平方米约人民币155,635,200

3卧4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3卧4卫 约¥ 1.56 亿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3卧4卫的公寓总占地257平方米约人民币203,808

3卧4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3卧4卫 约¥ 20 万 / 月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3卧2卫的公寓总占地127平方米约人民币53,725,400

3卧2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3卧2卫 约¥ 5,374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2卧3卫的公寓总占地268平方米约人民币92,640,000

2卧3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2卧3卫 约¥ 9,265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4卧3卫的公寓总占地158平方米约人民币127,843

4卧3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4卧3卫 约¥ 13 万 / 月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5卧4卫的公寓总占地304平方米约人民币82,449,600

5卧4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5卧4卫 约¥ 8,246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4卧3卫的公寓总占地268平方米约人民币120,432,000

4卧3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4卧3卫 约¥ 1.20 亿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4卧2卫的公寓总占地160平方米约人民币63,458,400

4卧2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4卧2卫 约¥ 6,347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4卧3卫的公寓总占地181平方米约人民币50,025,600

4卧3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4卧3卫 约¥ 5,003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4卧4卫的公寓总占地210平方米约人民币63,921,600

4卧4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4卧4卫 约¥ 6,393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3卧3卫的公寓总占地171平方米约人民币83,376

3卧3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3卧3卫 约¥ 8 万 / 月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2卧2卫的公寓总占地74平方米约人民币18,342,720

2卧2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2卧2卫 约¥ 1,834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3卧2卫的公寓总占地82平方米约人民币26,402,400

3卧2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3卧2卫 约¥ 2,641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4卧3卫的公寓总占地176平方米约人民币30,571,200

4卧3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4卧3卫 约¥ 3,057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3卧2卫的公寓总占地138平方米约人民币45,208,320

3卧2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3卧2卫 约¥ 4,521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4卧2卫的公寓总占地226平方米约人民币92,640,000

4卧2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4卧2卫 约¥ 9,265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4卧5卫的公寓总占地344平方米约人民币473,907

4卧5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4卧5卫 约¥ 47 万 / 月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3卧2卫的公寓总占地100平方米约人民币41,688

3卧2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3卧2卫 约¥ 4 万 / 月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4卧5卫的公寓总占地167平方米约人民币56,967,450

4卧5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4卧5卫 约¥ 5,698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2卧2卫的公寓总占地82平方米约人民币50,947

2卧2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2卧2卫 约¥ 5 万 / 月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4卧3卫的公寓总占地181平方米约人民币78,744

4卧3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4卧3卫 约¥ 8 万 / 月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3卧2卫的公寓总占地100平方米约人民币22,048,320

3卧2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3卧2卫 约¥ 2,205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3卧3卫的公寓总占地171平方米约人民币53,731,200

3卧3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3卧3卫 约¥ 5,374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3卧2卫的公寓总占地67平方米约人民币21,307,200

3卧2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3卧2卫 约¥ 2,131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3卧3卫的公寓总占地214平方米约人民币203,786

3卧3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3卧3卫 约¥ 20 万 / 月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3卧4卫的公寓总占地222平方米约人民币53,731,200

3卧4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3卧4卫 约¥ 5,374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4卧4卫的公寓总占地296平方米约人民币136,988,800

4卧4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4卧4卫 约¥ 1.37 亿
居外网在售利比亚3卧3卫的公寓总占地214平方米约人民币109,303,400

3卧3卫的公寓

阿尔库夫拉, Al Kufrah 3卧3卫 约¥ 1.09 亿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 我们对 《居外用户使用协议》《居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进行了重大变更,敬请关注。
  • 在您使用居外产品或服务前,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
  • 由于协议的变更,原注册用户将无法登录,需要重新注册。对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